本港每10人就有1人受長期痛症困擾,但麻醉科專家指,不少港人誤以為痛症毋須求醫,選擇死忍或濫用坊間止痛藥,有病人更受痛症影響無法上班,長躲家中患上抑鬱症。專家提醒,疼痛可用不同方法治療,例如公院常規採用的「射頻切割器」,透過能量令神經線傳遞痛楚的功能失效,達鎮痛效果。香港大學2002年曾透過電話訪問1,051名港人,結果有10.8%受訪者被痛症困擾三個月或以上,屬長期痛症患者,當中最常見的包括頭痛、關節痛和肌肉痛。港大又於07年訪問2,126名市民,發現有45.9%受訪者受訪當刻受痛症困擾,如背痛和頭痛。
港大麻醉學系臨床助理教授張志偉估計,現時正受痛症困擾的港人比率,一定遠超上述數字,但不少人對痛症認知不足,存在誤解,「唔少人以為痛症唔係病,唔使睇醫生,其實呢個諗法唔啱」。張指,痛症患者常見會選擇死忍,或濫用於坊間購買的止痛藥鎮痛,結果因痛失去活動和工作能力的患者「大有人在」,部份人更因此患上抑鬱症。又有部份痛症病人向普通科醫生求醫,卻只獲處方止痛藥,無進行針對性治療,始終無法解除痛楚。
身兼瑪麗醫院麻醉科痛症治療組主任的港大麻醉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徐兆麟建議,受疼痛困擾的病人可向公立醫院痛症科求醫。現時公院痛症科常規會為有腰痛、肩痛或三叉神經痛等問題的病人進行「射頻切割器」治療,將金屬針刺入患者皮膚後,放出能量令神經線傳遞痛楚的功能失效。徐說,「射頻切割器」技術10多年前已應用,代替傳統注射類固醇藥的鎮痛方法,避免病人出現骨枯;這種技術也一直提升,例如最初面世的儀器會因能量過高,破壞病人整條神經,例如肩痛病人接受治療後會因神經受損,整隻手也無法舉起,但現時的技術可針對破壞神經線傳遞痛楚的功能,其餘功能不受影響。
現時痛症由麻醉科醫生負責治療,港大麻醉學系臨床助理教授張志偉指,負責處理痛症的麻醉科醫生,一般會持有痛症科文憑,但痛症科現時並非專科。他說,香港醫學專科學院轄下的麻醉科專科學院計劃於兩年內,將痛症科列為專科,屆時會邀請於海外已獲痛症科專科資格的醫生擔任院士,設立考核制度,讓本港的醫生考取該專科資格。此外,港大今年會成立「基礎及臨床疼痛研究所」,身兼研究所所長的張志偉表示,研究所目標是加強公眾對痛症的認識和痛症治療研究,例如進行實驗以掌握嶄新治療方法的臨床數據,研究包括於病人體內定時注射止痛藥的「植入梢內泵」,以及有類似功能的「植入脊髓刺激器」等。研究所現有約150萬元營運基金。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