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的三色回收桶有限,分布又不夠廣泛,讓不少有心致力環保的市民大感無奈。
拋垃圾或將付費!環境局昨日公布都市固體廢物徵費諮詢文件,拋出五個問題和參考外國例子的四個徵費模式諮詢公眾,包括要求市民購買專用垃圾袋等方案,但四個收費模式各有漏洞,而關鍵的收費水平欠奉又無提及其他回收配套,招來市民和飲食業界炮轟,質疑當局假諮詢。環境局長邱騰華則回應指,現階段應凝聚各界共識,下一步才深入討論具體的徵費安排。不過,當被問及若全城反對徵費時,政府會否撤回計劃,他則多次迴避回應。
諮詢文件提出的五大問題,分別為是否贊成垃圾徵費、全面抑或局部徵費、徵費模式、若引入徵費後是否願意改變棄置習慣及是否同意港府立法強制垃圾源頭分類等。諮詢期至四月十日為止,距本屆政府任期屆滿,僅餘不足兩個月。
紐約按量收費失敗
文件又歸納了台灣、新加坡、首爾、北京等地的收費經驗,拋出四個收費模式,但各有破綻。其中,被視為能成功減廢的台北市,和南韓首爾同樣採用按量收費模式,能有效促使市民減少棄置廢物,但環境署副署長林啟忠承認計劃雖成效高且公平,兩地在十年間把垃圾棄置量大減六、七成,但會引伸出非法傾倒垃圾問題,當局或須收起街邊垃圾桶及減少垃圾站,將對市民和旅客構成不便,又會衍生環境衞生問題。文件同時指,社會可討論本港的公共垃圾收集站,是否應繼續提供免費的大型廢物收集服務。
其實,在人口密度高的城市實施按量收費,殊不簡單。美國紐約市於二○○○年代初也曾研究推行按量收費計劃,但由於當地有約六成人口居住多層多戶式大廈,最終因監管違規及實際執行有困難而擱置計劃,本港有幾近九成市民居於多層多戶式大廈,比例遠高於紐約,實施難度勢必更高。
餘下的三個收費方案,亦各有漏洞,如定額收費,因徵費與垃圾量無直接關係,減廢效益成疑;按耗水量徵費,則對用水量高但製造垃圾量不多的行業不公平;至於局部收費雖然靈活性高,但在個別界別先行,造成不公平現象之餘,本港有逾一萬幢商住大廈,難以區分垃圾來自商戶和住戶,執行上有實際困難。
議員轟如徵人頭稅
不過,社會最關注的收費水平,文件卻隻字未提,也無提及任何豁免安排。林啟忠解釋,政府期望透過諮詢選出公眾接受及可行性高的收費方法,故無考慮收費水平及傾向,理論上可採混合方案,收費亦會訂於刺激公眾關注的水平。
立法會議員梁耀忠批評徵費等同收人頭稅,認為做法對基層不公平。但環保團體則普遍支持按量收費方案,地球之友建議港府參考台北市及南韓做法,每公斤廢物收取約四角,即每戶每月平均收取三十五至四十五元垃圾費,並在實施初期向基層家庭免費派發指定數目專用垃圾袋,顧及基層市民的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