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父母學堂] 如何讓嬰兒愛上數學

嬰兒入園了,他們每天接觸的各種事物都和數、量、形有關,比如:嬰兒們比高矮,就得比較;嬰兒們排隊做操,就必須排序;嬰兒們搭積木,就會遇到不同的形狀……嬰兒是否會對這些數學現象感興趣,家長的引導起著關鍵的作用。家長應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教育資源,讓嬰兒們體會到數學的有用價值,激起對數學的興趣。

一、關注嬰兒的問題,引發其對數學的思考和積極探索

兒童具有好奇、好問的特點,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會提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抓住嬰兒的這些不經意的提問,適時鼓勵,啟發他們去探索、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比如當嬰兒提出:「小豬有幾條腿時?」你就可以指導他們通過觀察照片或者實物,點數得出結論。還可以繼續反問:「小豬有幾隻耳朵呀?」、「你還知道誰和小豬是一樣多的腿呢?」……又如,嬰兒在剛開始玩積木時,總想搭得很高,他們常常會遭遇「一次又一次倒塌」的問題。這時,你不要急於告訴他們搭高的方法,甚至越俎代庖,而是要鼓勵他們反覆地操作、嘗試,引導他們發現積木的區別,這樣嬰兒通過自己的嘗試、分析、操作得到的結論更是難以忘記。教師的適時引導,既滿足了孩子們的好奇心,保護了他們的探索精神,而且還可以使其在活動中充分享受成功的樂趣,產生強烈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養成其積極探索的習慣。

二、抓住時機,利用日常生活事件激發嬰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數學是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來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果家長無意引導,嬰兒將會身在數學中而看不見數學。因此,家長要善於抓住生活中的偶然事件,適時點撥,化其無心為有意,激發其探索數學奧秘的興趣。比如:玩具玩好後,該怎樣歸放?餅乾該怎樣分發?路上停了幾輛車子?班上誰最高?今天幾個嬰兒沒有來?嬰兒排隊時可以怎樣排?這些問題都是與嬰兒相關的事情,他們對於解決這些問題都特別地感興趣,而在老師引導幼兒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嬰兒們自然學會了分類、點數、一一對應、比較、排序等。生活中的數學學習既輕鬆又自然,而且使嬰兒們感受到數學對人類的作用,充滿著去解決這些問題的熱情。

三、創設條件,給嬰兒提供動手操作、展示數學能力的機會

嬰兒的數學經驗是在操作中積累的,也是在操作中獲得理念的提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創設各種環境,讓嬰兒得到數學操作練習的機會,得到展示數學能力的機會,從而增強自信,才會更積極的參與數學活動的探索。比如,午餐時,我們把分碗筷的任務交給嬰兒,活動中嬰兒學會了一套餐具對應一個嬰兒來擺放;吃餅乾時,一個嬰兒分四塊,我就讓嬰兒自己數、自己拿,嬰兒有了點數的練習;熟練以後,我就把任務交給能力強的嬰兒,給他們提供了展示數學能力的機會,也提高了嬰兒點數的興趣;又如,嬰兒們經常需要變換座位,我就讓他們自己選位置,但必須注意,矮個子的坐前排,高個子的坐後排。每次變換座位的時候,嬰兒們就積極地比高矮,我和你比,你和我比,還有許多嬰兒站一排,請其他嬰兒幫忙比較,然後按高矮入座。嬰兒們把自己變成了操作的對象,更是樂此不疲,漸漸學會了比較,並且知道比較需要參照物。

總之,生活即教育,生活中無處無數學,嬰兒在生活中可以獲得豐富的數學經驗。教師應善於利用這些資源,看似「無心插柳」實則「有意栽花」,從嬰兒的身心特點和興趣出發,使其在「玩」中得到數學經驗的積累和數學水平的提高。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