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成熟的婦女,陰道內常分泌少量白色黏性液體,稱之為白帶。在正常情況下,白帶量少、色白、無特殊氣味,亦無局部刺激症狀,主要起潤滑和保護陰道表面的作用,並於月經期的前後、妊娠期可能有所增多,此為正常生理現象。如果帶下量多,黏稠如膿,或清稀如水,或雜見五色,有腥臭氣味,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狀者,稱為帶下病。
根據帶下的不同顏色,可將其分為白帶、黃帶、赤白帶、五色帶幾種,各自分泌的帶量、帶色及氣味均有所不同。
帶下病產生的主要原因可因脾虛肝郁,濕熱下注,或腎氣不足,下元虧損所致。治療多以健脾、昇陽、除濕為主。若系腎虛或濕毒所致者,前者宜溫腎培元,固澀止帶,後者宜清熱解毒,除濕止帶。
在中醫辨證時,又有氣虛、脾虛、腎虛、濕熱、痰濕、肝郁、虛熱、虛寒、氣鬱、陰虛等引起帶下病的區別。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