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男,宅男,顧名思義是那種比較喜歡窩在家中不鍛煉男性,作為他們的伴侶,子女或者父母兄弟姐妹們,俺們有義務和責任把他們轟到門外去運動,趁這次健康養生屯第二屆地方文化節之際,讓俺們一起掀起一股把宅男推出宅去運動的熱潮,來鼓勵宅男們鍛煉身體,這裏摘選了一些不同年齡段男性的鍛煉方案,希望宅男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年齡來選定自己的鍛煉方案:
20歲左右:適合20歲左右年輕人的運動很多,如滑雪、球類運動、長跑等,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這個年齡段的男性在運動時應遵從“持之以恆”的原則,即運動量不必太大,但最好能夠做到每天運動30分鐘以上。一周進行鍛煉的次數也要在4到5次左右。年輕男性需要避免的是“不活動則已,一活動就過於劇烈”的情況,搞得身體疲憊不堪,這樣不利於增加肌體的調節免疫力。
30歲左右:這個年齡段的男性身體功能已超越了頂峰,如果忽視身體鍛煉,身體的耐力和攝氧量就會逐漸下降,此時身體的關節常會發出一些響聲,這是關節病的先兆。專家指出,為了使關節保持較高的柔韌性,30歲的男性應多做伸展運動,還要注意心血管系統的鍛煉。比如,每星期三次、每次10到30分鐘的慢跑或游泳,可以鍛煉心血管系統;舉重運動也很適合30歲左右的男性,但試舉的重量要輕一些,做的次數可多一些;久坐辦公室的男性要多做伸展運動,方法是:仰臥,儘量將兩膝提拉到胸部,堅持30秒鐘;仰臥,兩腿分別上舉,儘量舉高,保持30秒鐘。
40歲以上:處於這個年齡段的男性肌肉的可鍛煉性已下降25%,體力逐漸下降,肌肉逐年萎縮,身體開始發福。因此,超過40歲的人選擇運動項目不僅應有利於保持良好的體形,而且要能預防常見的中老年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血管病等。因此,每星期一、五進行兩次運動比較適合這個年齡段的男性,運動內容包括:20~3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如慢跑、跳舞、騎自行車等。
50歲以上:運動時,脈搏每分鐘最好不超過130~140次,可做一些自己能承受的運動,如慢跑、高爾夫球、散步、太極拳等。做機械運動要防止意外,最好不使用啞鈴,改用健身器,進行5~10分鐘的伸展運動,尤其要注意活動各關節和那些易於萎縮的肌肉。此外,一周加做一次45分鐘的增強體力的鍛煉,可用俯臥撐、半下蹲等,重複多組,每組約20次。
在華語地區的宅男一詞與日本所認知的御宅族已經背道而馳。而追溯華語地區宅男一詞的流行在於2005年8月時開始了,台灣批踢踢實業坊的版面(如Hate、JapanDrama)流行看《電車男》的日本的短劇,由於內容是一個不修邊幅的日本ACG御宅與高挑美女邂逅的故事,屆時台灣批踢踢網友開始喜歡在Hate板上戲稱,自己在家裡不出門很宅,或是那些整天上網的人根本是宅男,從這段時間開始便是「宅男」一詞開始在台灣大肆流行。
開始一段時間曾有人批評華語地區認知的宅男與日本的御宅族有差異,引發不少網路筆戰。但到最後中文中的「宅男」一詞已經和日本截然不同,而由於中文網路多數為主流的現象,只要是那些在家裡常不出門、愛打線上遊戲、交不到女朋友同時只在動漫中愛慕異性、穿著邋遢、講話遲鈍可笑的人,不需要從御宅族原意去衍生,就會被自動且合理的歸類為宅男。
宅男不只出現在次文化的網路世界,許多媒體新聞也開始使用宅男一詞,例如2007年7月7日的新聞[來源請求]就寫道「23歲宅男上網到中風」,指的是一名研究生長時間使用電腦,導致病變。
在台灣,因非此流人士誤解其字面意思為國語的「宅」,並誤以「居住處」的意思加以解釋。同時因為媒體經常透過自創「宅」詞加以炒作(如:宅經濟),認為「宅」是指具備:經常足不出戶、流連網路、穿著不修邊幅、不擅言詞、缺乏對異性的魅力(主要受「電車男」影響)等形象,並只要符合上述形象,便會被社會大眾套上「宅男」加以形容,同時也被誤用於自嘲。實際上,這些定義較符合上述特性者為隱蔽青年。[12]
自2007年開始,眾多台灣新聞媒體開始使用「宅男」一詞,但對御宅族的「宅男」卻不完全了解,進而引發諸多誤會。例如:2007年7月7日的新聞寫道「23歲宅男上網到中風」、中天綜合台的全民大悶鍋在2007年7月19日中以「大學錄取率高,畢業失業率也高,一堆宅男懶斃了,我們下一代該怎麼辦」來當作主題;同年,2007年8月2日聯合晚報三版標題也以「你家有沒有宅男」為標題,並將宅男視為病態。皆把「宅」一字作為類似「尼特族」的另一種說法。此外,台灣中視吳宗憲主持的節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中,亦曾將ACG迷貫以隱蔽青年之定義,並加以詮釋;但ACG迷並不一定是隱蔽青年,而隱蔽青年也並不一定是ACG迷;部分ACG迷和隱蔽青年(以ACG迷佔多數)並不想把這種稱呼通用,因此造成他們對此一言行的反感。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笑話,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