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 的癌症研究機構表示,手機「可能致癌」。研究人員說,使用手機可能增加某種腦瘤發育的危險。
來自14個國家的31名科學家工作小組,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會議中表示,檢驗現有的所有科學證據顯示,手機使用應被列為「可能致癌」。
不過他們還表示,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畢竟手機仍然是一種新興技術。
在過去世衛組織 曾經表示,沒有確鑿證據證明手機使用同癌症有關聯。
一個癌症的慈善組織表示,世衛組織的上述證據說服力不強,不能得出有力的結論。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約有50億手機用戶。世衛組織的癌症研究機構的負責人說,鑒於手機和健康的問題事關重大,有必要進一步研究長期和頻繁使用手機的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 (WHO)癌症專家今天表示,使用手機可能升高罹患腦瘤的風險,用戶應盡量以簡訊或是免手持裝置來降低曝露程度。
世衛組織 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在法國 里昂 (Leon)的8天會議結束後宣布,手機產生的輻射 頻率電磁場「可能讓人罹癌」。
不過IARC表示,目前的科學證據並未證實無線通訊裝置和癌症的關聯,只顯示兩者可能有關。
IARC的工作小組並指出目前的數據並不完整,加上科技的演進和消費者習慣的改變,強調必須要進行更多的研究才能論斷。
IARC將具有致癌潛在風險的物質分類為「致癌」、「很可能致癌」、「可能致癌」、「很可能不致癌」或者「無法歸類」。
手機致癌業界撇清:跟咖啡差不多
(路透31日倫敦 電)世界衛生組織 (WHO)癌症專家今天表示,使用手機可能升高罹患腦瘤的風險,用戶應盡量降低曝露程度。企業界方面立即淡化世衛的決定,強調就連醃製蔬菜和咖啡都名列「可能致癌」類別。
美國 無線電通訊組織CTIA公共事務副總裁華爾斯(John Walls)表示:「IARC的分類不代表手機就會致癌。」
他也指出,IARC工作小組並沒有展開任何新研究,只有重新審視已經發表過的研究報告,而且諸如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等其他的監管機構也曾經表示,「科學證據的份量,不足以將手機與任何健康問題作連結。」
去年的1份研究曾追蹤將近1萬3000名手機用戶長達10年,仍舊無法明確判定手機是否會造成腦瘤。
許多過去的研究也都沒辦法清楚將手機與癌症相連。不過美國今年2月的1份報告指出,手機的使用會改變大腦細胞活動。
IARC主任魏德(Christopher Wild)表示,至關重要的一點是,科學家還需要對此展開更多的研究,尤其是針對長期和頻繁的手機使用。
世衛稱長期用手機或致癌
星島日報
世界衛生組織屬下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說,長期使用手機和其他無線通信設備,可能增加患癌症幾率。不過,一些無線通信行業組織發表聲明,認為現有證據不足以支持這結論。
國際癌症研究中心31名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工作組,過去一週,在法國里昂評估了暴露在射頻電磁場環境中,人和動物等所受影響的大量研究資料,認為基於現有的有限數據,長期、高強度使用無線通信設備「可能導致」罹患神經膠質瘤。神經膠質瘤是腦瘤的一種,屬惡性腫瘤。
研究中心提及2004年完成的一項研究,連續10年,平均每天30分鐘使用手機,罹患神經膠質瘤可能增加40%。工作組說,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研究得出使用無線通信設備與其他癌症之間關聯的結論。
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將致癌風險分為致癌、很可能致癌、可能致癌、無法歸類或很可能不致癌5個級別,而長期、高強度使用無線通信設備的風險被評為「可能致癌」。
不過,一些無線通信行業組織質疑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工作組的結論。無線通信工業國際協會說,美國聯邦電信委員會、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都指出,目前沒有科學證據表明使用手機可能導致癌症和其他健康問題。
減手機致癌風險專家有計
【經濟日報專訊】近年全球就手機輻射致癌與否爭論不休,世衞(WHO)癌症研究機構日前將手機列為「有可能致癌」級別,風險跟咖啡及鉛等看齊,但專家稱須進一步研究長期及頻繁使用手機的影響。
有學者表示,手機接收訊號愈好,輻射功率愈低,建議市民可靠窗戶講電話,或以短訊代通話。
來自14個國家的31名科學家工作小組日前在世界衞生組織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會議上,評估了多項有關人及動物暴露在射頻電磁場環境下對健康影響的研究資料,並認為基於有限數據,長期、高強度用無綫通訊設備「可能導致」患神經膠質瘤,屬腦瘤中的惡性腫瘤。
WHO列「有可能致癌」級別
雖然該工作小組並無量化罹患該種癌症的風險,但國際癌症研究中心聲明中提及04年的一項研究,如連續10年平均每天使用手機30分鐘,罹患神經膠質瘤機率便可能增加4成。
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將致癌風險分為致癌、很可能致癌、可能致癌、無法歸類或很可能不致癌的5個級別,而長期、高強度使用無綫通訊設備的風險被評為「可能致癌」,跟鉛、咖啡及醃製蔬菜等同級。同時建議使用免提裝置,或利用手機短訊代替語音通話,減少接觸手機電磁波。
不過,專家承認仍未有確實證據顯示手機是致癌兇手,須要作進一步研究。
理大電子及資訊工程學系高級講師周海林接受查詢時表示,假設同樣的訊號接收情況,Wi-Fi、藍牙的輻射功率較3G或GSM上網手機低,而不同的手機或電子產品量度人體實際吸收射頻能量水平的比吸收率(SAR)亦不同,市民購買前可作比較(見表)。
他坦言,所有電子產品都有輻射,對人的健康有一定影響,但使用器材、時間及模式不同,對人體的影響都不一樣,需要蒐集更多數據支持有關結論。
接收訊號好輻射功率低
為免吸收過量輻射,周海林建議應到靠近窗戶等接收訊號較佳地方講電話,及避免在電梯等接收訊號較差的地方通話;當通話至電池發熱時便應停止,亦可透過短訊傳達信息,避免手機長時間貼近腦部。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名譽秘書張志偉亦指,醫學上暫時未有證據顯示使用手機會致癌,因為手機的電磁波強度跟微波爐及磁力共振相若,最多只會加熱細胞,不可能如X-光般致癌:「X-光能量高到可以改變分子結構形成電離狀態,而手機的能量極其量只能令身體稍稍變熱。」
全球目前約有50億手機用戶,而本港的手機用戶去年亦突破1,300萬,滲透率達186%,即平均每名市民擁有1.86個手機帳戶。
手機是不少人的隨身必備,專家教路,市民應在手機接收訊號較好時使用。(曾耀輝攝)
專家表示,在同樣的接收訊號下,Wi-Fi、藍牙的輻射功率較3G或GSM上網手機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