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上月重臨內地,製造業亦持續擴張,中央深陷「保增長」及「防通脹」兩難境地。人行行長周小川透露,常規製造業及部份基建出現產能過剩。他指新的一年要把握信貸增速,引導均衡放款,嚴控產能過剩行業及新開工項目的貸款,並稱貨幣政策應為資源價格改革留空間。 記者:尹燕麗
周小川認為,雖然資源價格改革或會伴隨一定的通脹,但可為未來結構優化和低通脹打下基礎。他強調,中國貨幣政策的目標是低通脹、經濟增長、保就業以及國際收支大體平衡。他更透露,在金融危機下,政府強化了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令實體經濟領域的某些產業特別是常規製造業,及部份基建領域出現產能過剩現象,可能威脅銀行信貸質量。
有保有壓 助農業小企融資
他表示,今年人行將實施「有保有壓」的信貸政策,加大對社會薄弱環節、就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轉移等方面的支持,緩解農業和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積極擴大直接投資。
信貸結構的調整方向與經濟結構調整相脗合。發改委副主任劉鐵男強調,要充份認識結構調整的重要性和緊逼性,研究解決抑制產能過剩、節能減排,同時合理擴大內需,尤其是農村消費需求,利用財政貨幣政策緩解保增長、防通脹的兩難選擇。高盛經濟學家宋宇認為,成功控制信貸投放,經濟將可保持高增長、低通脹。
中央加大投資 穩復蘇勢頭
去年銀行新增貸款達到創紀錄的近1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並集中在上半年。有市場預測今年首季的新增貸款仍將保持大規模增長,可佔全年總額約一半,而監管層並不願看到年初衝動放貸的現象。周小川表示,要把握信貸增長速度,避免過大波動。因此,本季新增貸款數據引人關注,若銀行視人行指引為「耳邊風」,不排除將有進一步收緊措施出台。
此外,為穩定今年經濟復蘇勢頭,中央將再落實4萬億元投資計劃。在1.18萬億元的中央預算投資中,今年剩下的投資總額近達6000億元,但由於部份地方政府配套資金不足,審計署副審計長董大勝透露,中央投資比例會加大,以免投資流向地方財政充裕的發達地區。
穩定供應
中央促企業外闖拓能源
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表示,中國企業「走出去」要充份利用海外能源資源,加強參與油氣、礦產等各類資源全球配置,引導資金投向境外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轉移剩餘產能,並利用外資加大國內投資、就業及消費需求,從而達擴內需、調結構及保增長的效果。
中國4萬億元投資計劃上馬大量項目,而未來兩年是不少項目的完工期,故現時對能源資源需求巨大。中央已通過進出口關稅調控及一系列產業政策控制能源資源出口,他指出,隨着國際商品市場需求回升,國際資源價格或被推高,中國應主動參與全球資源配置,開展境外投資,獲得穩定資源供應。
他說,要保持國外優惠貸款適度、穩定規模,提高長期外債比重,允許有實力企業發行債券在國際金融市場融資,並放寬外商投資服務業准入限制。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