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於40年前已提出光纖傳送信息理論、造就現今互聯網世界的「光纖之父」高錕,昨日終於獲得「遲來的肯定」,與兩位美國學者共同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第9位獲獎的華人學者。高錕得悉獲獎後發表聲明說﹕「有賴光纖的出現,這個喜訊已於瞬間傳到千里……我從來沒有想過會獲獎,感到非常驚喜。」行政長官曾蔭權透過發言人祝賀高錕,「是我們的無比驕傲」
高錕雖然於1933年出生上海,但一生與香港結下不解緣,早被視為本土學者一分子﹕他幼年來港入讀聖若瑟書院,其後從英國學成歸來,為中文大學當開荒牛建立工程學院,其後擔任中大校長達9年之久,退休後亦以港為家。
高錕現時身在美國,中大副校長楊綱凱引述高錕的獲獎回應說:「我對於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深感榮幸。諾貝爾獎鮮有表彰應用科學的成就,故我從來沒有想過會獲獎,感到非常驚喜。過去40年,光纖大大促進了資訊世界的發展及進步;亦有賴光纖的出現,這個喜訊已於瞬間傳到千里。」
香港學界紛紛讚揚高錕在光傳導和信息傳播研究的貢獻,高錕徒弟、研究光纖逾30年的應科院行政總裁張念坤形容,恩師1966年已發現光纖技術,這個獎遲了20年﹕「全行公認他是首個發現光纖的人,諾貝爾獎應早於1980年代就頒給他。因為1988年以後,全球海底電纜都以光纖鋪設。」全球光纜系統總長度已逾10億公里,足以環繞地球2.5萬次。
瑞典皇家科學院本周頒發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昨在香港時間傍晚宣布物理獎由3名光學大師分享,排首位為是高錕,他與兩名發明CCD光學圖像感測器的美籍科學家博伊爾(Willard Boyle)和史密斯(George Smith)共同奪獎。高錕可獲1000萬瑞典克朗(約1100萬港元)獎金的一半,其餘一半由另外兩名科學家平分。
高錕是歷來第9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亦是繼去年錢永健憑綠色熒光蛋白奪化學獎後,連續第二年有華人學者奪獎。高錕也是繼崔琦於1998年奪得物理學獎後,第二位在香港讀書成長的諾獎科學家。
評審團今年集中表揚光學研究,形容3位光學大師把銅線電話和郵寄通訊年代引領向互聯網、電郵和即時通訊的新紀元。評審團說﹕「諾貝爾物理學獎,表揚兩項給現今網絡社會奠下基礎的科研成就。它們為日常生活創造出很多實用發明,也為科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
評審團讚揚高錕在光學通訊上取得開創成就,更促成環球寬頻發展,「令文字、音樂、影像和影片在一瞬間傳到世界各地」。
60年代曾與高錕一起研究光纖的科學家Richard Epworth說﹕「光纖對遙距通訊的重要,就像車輪對交通運輸一樣——只需一條幼如髮絲的光纖,用很小的能量,就能夠以高速作長距離信息傳遞。」
至於另外兩位得獎者博伊爾和史密斯所發明的CCD圖像感測器,更已融入大行其道的數碼相機,成為數碼攝影器材的「電子眼」,令傳統菲林成像技術出現翻天覆地變化,造就市民以手機等小器材,也可舉機即拍,分享生活。
評審團指出,現今網絡通訊之中,數碼影像佔去很大部分,博伊爾和史密斯憑早年愛恩斯坦創立的光電概念,於1969年成功以CCD數碼感應器,為後世開創了數碼成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