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寺院和道觀均建在深山密林之中,往往背靠青山,面臨綠水,被民間認為是“風水寶地”。而這確實有一定的科學道理。背(北)靠青山,冬可擋住凜冽的寒風,夏可迎清涼的南風;前臨潺潺溪流,則提供必需的水源;深山密林又提供了清新的空氣。如此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使生活在此的人心曠神怡,而堅實的岩層地基又使建築物可歷經數百年而不倒。
我國的宅舍習慣“坐北朝南”也有其科學道理。我國位於北半球,絕大部分處在北溫帶,太陽多從東偏南升起,從西邊落下。冬季,太陽高度角較小,住宅的門、窗朝南,可使更多斜射的太陽光線進入室內,從而提高室內溫度。而在夏季,太陽高度角增大,太陽從門、窗射入的光線相對就少,從而能保持室內有一定的涼意。再就是我國大部分地區位於東亞季風區,宅舍朝南,盛夏季節可避開下午最熱時的直射陽光,隆冬季節又可避開西北寒風,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
大家在選擇住宅等建築地址時應考慮這個地方的地質結構是否堅實,氣候變化是否劇烈,主導風向是什麼,周圍環境中是否有危害人體健康的放射性元素,以及地下水位是否浸入室內等。要獲得上述數據,只有依靠科學方法進行實地測量。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