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初,當滙控(005)宣佈供股集資時,筆者便在TVB 的「財經透視」節目及多個投資研討會中指出,假若在80元或以下水平吸納滙控的投資者最有機會返家鄉,而在90元或以上吸納滙控的朋友,若參與供股,則「拉低」平均成本價的效用最高。在3月中,筆者在與民建聯合辦的記者招待會中亦談及上述兩個不同之供股效用。隨着近日滙控股價飆升,上周有多位傳媒朋友來電詢問,今日不妨與讀者一談。以港交所在其網頁提供的理論價,港交所在3月11日收市後所採用的滙控除供股權之公式為:[12S +5(28+0.78)]÷17(註:S 為3月11日收市價及以滙控第4季股息為0.78元計算)因此滙控在3月11日的收市價雖然為38.45元,但在3月12日開市時報價機所列出的前收市價便為35.606元,這價格便是以上述公式計算。由於滙控在3月17日除息,每股0.78元股息,故滙控在3月17日的收市價雖然為41.15元,但除息後,在3月18日開市時報價機所列出的前收市價便為40.37元。
除淨後拉低成本價
上述乃計算供股除權及除息等因素後,滙控的理論調整股價程式。不過,筆者在計算每股成本時,只會根據將在5月6日所收到的每股0.78元股息(不包括供股所獲得的新股)及付出的每股28元供股價,來計算每股平均成本價,即以12×(原先購入價減0.78元股息)+(28×5)的供股成本,再除以17股。假設最初以每股80元購入12股滙控,而在除息及供股後的每股平均價便為[12×(80-0.78)+(28×5)]÷17=64.15元,即供股及除息後之每股平均成本便為64.15元,相對原先的每股80元購入價,供股後便將每股成本下降了20%。至於原先以90元成本價購入滙控的朋友,在供股後其所持的17股(12股+5股供股股份),每股平均成本價便為71.21元,相對於原先每股90元的購入價,供股後便將每股平均成本價降低了21%。從上述簡單運算可見,在90元或以上吸納滙控的朋友,在供股後便可將每股平均價下降21%或以上,因此若以降低每股平均價作考慮,則在90元或以上吸納滙控,其溝低每股成本價的效用最為明顯。至於80元或以下水平吸納的朋友,雖然其溝淡的效用不及90元或以上,但這些投資者在供股後,則最大機會到家鄉。在3月初,當TVB 訪問筆者時,筆者便以滙控除股及除息後之理論價來繪畫滙控的走勢圖電腦程式運算,察覺滙控的首個反彈目標位大約為58-62元,故當時已在節目中指出80元以下吸納滙控的朋友,在供股後最有機會返家鄉。作者譚紹興為證監會持牌人士,目前持有滙控(005)股份。電郵:mailto:ricky@rickytam.com
全文:
http://appledaily.atnext. ... art_id=12662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