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香港] 投資無穩賺大學理財費思量

(星島)1月4日星期日06:30
(綜合報道)

金融海嘯下,不僅金融機構和投資者成為受害者,不少手頭有盈餘或儲備的機構都受到拖累,譬如香港的大學機構最近就陸續披露,因為存放儲備的投資組合受到市況影響,出現大幅減值。個別院校的營運甚至受到影響,面對未來的投資環境仍然不明朗,如何應對頗為費煞思量。

  各大院校投資失利,就算數字未公布,情況早已在預料之內。單從過去一年,幾乎所有投資組合都出現負回報,各種資產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減值,院校或公營機構損手已是意料中事,能避過一劫者則屬萬幸。不過,大學的情況特別值得一談,是因為西方不少名校,近年在投資市場均斬獲甚豐,成為推動發展的重大財源;本港大學本來亦想群起仿效,期望可以建立有規模的投資基金,作為營運支出的來源。現在金融海嘯來襲,令人驚覺投資風險原來可以非常嚇人,究竟是否繼續走外國大學這條路綫,成為院校董事會和管理層要認真研究的課題。

  象牙塔內學者成苦主

  傳統上,運用公帑的機構,管理盈餘一向以安全穩健為主,但這種風氣近年明顯改變,最鮮明的例子,就是主權基金的出現。過往,國家管理盈餘和外匯儲備,多數只會以現金存款或黃金為主,投資獲利被視為非必要或甚至是「不務正業」,這種保守理念既源於公帑來自社會,這些資源在有需要時必須能夠順利調動,道德上不容有失,而且從實際角度出發,政府若有財政需要,大可透過收稅或徵費進行,毋須入市與民爭利。

  然而,隨着北歐、中東或東南亞富裕國家成立主權基金在市場進行投資,公共的理財哲學亦隨之改變。香港的外匯基金因為背負捍衞聯繫匯率  的需要,投資取態一向保守,雖然近年略為增加股票等投資組合,但總體而言,策略仍以穩健為主,亦因此在牛市時承受不少回報偏低的批評。

  和政府情況比較,外國名牌大學的投資策略就益發顯得進取,像哈佛  、耶魯、牛津  及劍橋  等名校,投資基金不但規模龐大,而且回報媲美牟利的私人基金,結果在金融海嘯中,不少名校遭受重創,尤其英國  ,很多大學都成為冰島破產的受害者。這些鉅額損失不純粹是帳面上的數字遊戲,還影響到學校要考慮減低教授薪津和營運經費,本來在象牙塔裏的學者,忽然被動地成為投資苦主。

  耶魯拒走保守回頭路

  金融海嘯導致財富大蒸發,但亦有人認為,投資有起有跌,長遠來說仍然可以提供較存款收息吸引的回報。今次的超級跌市固然是一場大災難,但同時亦是一場大機遇,正如耶魯大學  基金會投資總監史雲生(David Swensan)所稱,過去一年大學財富雖然縮水約五十九億美元  ,但現在反而應該趁低吸納,他眼中的「肥肉」,甚至包括人人聞之色變的垃圾債券和銀行債務。史雲生過去曾為耶魯大學把十億美元基金投資滾存到二百三十億美元,投資眼光早已獲得讚賞。

  美英名牌大學和香港的大學不同之處是,名牌大學很多都是私校,又或者投資基金源自捐款,大學的發展可以自己負責。香港的大學至今為止,主要營運支出仍由公帑支付,問責的形式有所不同,所以可以估計,經過今次投資上的「挫折」,部分大學會回歸較為保守的理財策略。

  究竟大學理財應該保守抑或進取,本來就沒有既定答案,無論是保守抑或進取,都有本身的優劣之處,最重要的是,今日種的因,會是明日收的果,無論選擇了那一個方向,最重要就是要明白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風險和回報長遠總是會掛鈎的。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