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3天便結束風起雲湧的2008年,碰上這百年一遇的歐美金融海嘯,對不少香港人的財富,或多或少受到一定的衝擊,就算閣下沒有直接買股買樓,但我們常好心做壞事的特區政府特別為你安排的強積金,普遍亦難逃一劫。這場金融海嘯帶來的環球性財富破壞難以估計,對投資市場,亦帶來不少值得反思及挑戰傳統看法的地方。首先,就是早前已有不少論者對買入優質股後持有不放的策略提出反思。據筆者了解,就香港股票市場,在這場金融海嘯中投資賬面或實際損失最多的參與者,並非那些喜歡作短線交易或即市活動的朋友(除非他們作超出本身財力能負擔的買賣行為),而是那些未有在適當時候選適當股份,奉行長線投資的信徒。
大政府主義抬頭
特別是如閣下過去十年一直持有傳統智慧認為是優質股如和黃(013)及匯控(005),那麼直至2008年12月24日,它們的股價便分別出現負37.5%及負22%的賬面回報(未計算投資者在期間收取股息的總和)。當然,當中的問題,並非單單是否應採取長線投資法這樣簡單,主要還牽涉到底過去被認為是「優質」的股份,在時移世易之下,例如中國經濟的崛起及來自內地市場或企業的挑戰,令過去的優質股是否仍是未來長線投資的合適之選?另一方面,歐美金融海嘯主要源於當地銀行體制存在的弱點和漏洞,牽連之廣,就連一直主導歐美經濟運作的自由市場精神,亦備受質疑和挑戰,繼而令大政府及干預主義重新抬頭。諷刺的是,一場金融海嘯,不但令不少歐美大型銀行步向國營化,連早應受市場淘汰的美國汽車巨企,亦在經濟壓力下,處於被政府接收的邊緣,這列時光倒車有邁向中國領域行駛之勢,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中國中央政府已越來越多聲音要求政府對國營企業重新加強控制及干預,但筆者始終認為這種本末倒置的政策一旦落實,將大大不利目前上市國企的發展。曾永堅作者曾永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電郵:mailto:jaseper_tsang@e-capital.com.hk
FROM: 頻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