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資訊分享] 嬰兒斜頸症可致大細面

天真活潑的初生嬰兒好奇心無限,不時會轉頭探看新奇事物,但當嬰兒只喜歡「側埋一邊面」看人時,父母就要小心,隨時是患上斜頸症。有骨科醫生指出,一歲前是斜頸症患者接受物理治療的黃金時期,延誤治療會引致大細面甚至令視野收窄,影響日常生活。曾有男患者延至28歲才接受治療,只能要做手術才可將斜頸「扶正」。記者:鍾麗霞

美國研究數字顯示,每千名幼兒中有約六人患上斜頸症。骨科專科醫生王樂恩指出,在公立醫院的兒科骨科門診中,斜頸症個案約佔一至兩成,大部份幼兒的斜頸問題是由一條在頸側的「胸鎖乳突肌」纖維化引致,醫學界暫時未能確定成因,或與母親懷孕期間胎水不足有關;骨骼、姿勢及視力問題也可引致斜頸。

胸鎖乳突肌硬化纖維化

嬰兒斜頸症可致大細面圖片1

患病的新生嬰兒通常在出生兩至三周便會出現病徵,部份甚至在胸鎖乳突肌摸到硬塊,顯示肌肉已硬化或纖維化。王解釋,當幼兒其中一邊頸側的胸鎖乳突肌持續硬化,肌肉的長度便會縮短,導致頭部無法維持直立在身體的中線位置。故此,嬰兒經常會將頭側向患處一邊,但下顎卻會朝向健康的一邊頸,並微向上方便視物,若頭部經常維持此姿態,會因重力及肌力失衡,令面部生長畸形,導致患處一邊面較細,另一邊發育正常的面部則較大。王樂恩曾治療最年長的病人為28歲,這名男患者自小已有斜頸及大細面的問題,但一直未有理會,「佢大細面好明顯,要留長一邊頭髮遮住,先唔會咁覺眼,佢其中一邊頸可以擰轉幅度好細,平時睇嘢好唔方便」。其實幼兒多數能透過物理治療治癒斜頸症,越早治療也可防止面容變形,但到青少年或成年後才治療,則一般都要做手術才能將縮短的頸肌切斷,令頸肌重新癒合及拉長;大細面問題卻要透過整形手術改善。物理治療師呂永恆指出,斜頸症患者在一歲前接受物理治療效果最理想,包括為嬰兒按摩硬化的胸鎖乳突肌、使用局部熱敷放鬆肌肉、被動伸展運動、以玩具、食物及電視畫面等吸引幼兒轉向患側。家長更可調整手抱、餵奶或臥床的姿勢,盡量令嬰兒將頭部轉向患側,有助改善病情,物理治療一般三至六個月見效。

「郁佢個頭喊得好犀利」
六個月大的聰聰,出生兩個月前到母嬰健康院檢查,被醫護人員發現喜歡將頭擰向右邊,母親彭太隨即帶兒子向私家醫生求診,發現左邊出現斜頸症,「最初發現佢只肯擰向一邊,如果夾硬郁佢個頭,佢就會喊得好犀利。」聰聰做了多次物理治療後,病情已有改善,「條頸可以正常兩邊郁」。

導致斜頸症的原因
•肌肉性斜頸:位於頸側的胸鎖乳突肌纖維化•骨骼性斜頸:例如顱骨異常或半頸椎症等骨骼關節缺失,令頭頸軸傾斜•姿勢性斜頸:由先天性斜視引發的姿勢問題•中樞神經長出腫瘤•頸部深層細菌感染含膿資料來源:骨科專科醫生王樂恩

 
嬰兒斜頸症可致大細面圖片2

骨科醫生正為患斜頸症的「聰聰」做伸展運動,拉長已硬化的胸鎖乳突肌。成啟聰攝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