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股市樓市稍微跌點就驚天動地,錢都跑哪裡去了?
稍微細心點的人,都會對美國樓市跌了,股市跌了,接著發生流動性枯竭,信用危機,居民消費下降,經濟增長放慢感覺奇怪:算起來,美國道瓊斯從上半年的11000點左右下跌到最低8500點,無非下跌22%,而現在一直在9200點上下波動,無非下降十幾個百分點。美國樓市下跌了3年,到現在無非平均跌了20%。可中國股市從最高6200點跌到1700點,跌幅73%,簡直駭人聽聞。而且一些大城市房價已經下跌,廣州平均也達到20%以上,這還是這半年左右跌的幅度。為什麼美國股市、房市稍微跌了點,就發生金額危機,經濟危機,而中國股市樓市跌得比美國還慘,竟然好像啥事沒有。如果不是美國消費需求下降影響中國出口那點影響,中國真的還「基本面很好」呢。
貧道給大家講講其中的奧妙:
大家現在經常聽到的一個詞叫「虛擬經濟」。什麼是虛擬經濟呢?怎麼形成的呢?對上面講的事情有什麼關聯呢?
簡單講虛擬經濟就是整個經濟體的收入來源傾向於從金融活動中獲取,不再從實體經濟,比如製造業中獲取。比如,全世界現在每交易100元,99元都是在股市、匯市、金融期貨、房市中進行的,只有1元是產品和服務交易中發生的。這是全世界,如果但看美國,這個數字要達很多,不會小於200比1。美國目前製造業只佔GDP的17%,其中45%還是軍工,基本不生產生活生產用品。一個經濟體主要玩金融,不玩實體,叫虛擬經濟就比較合適。
虛擬經濟怎麼來的呢?原因是世界經濟已經不是簡單的市場經濟了。市場經濟的基本原理是商品有稀缺性,有成本。空氣沒稀缺性,因此一般市場不賣這東西。貴金屬有稀缺性,成本高,因此充當了特殊商品——貨幣。可1971年尼克松宣佈已經成為國際貨幣的美金以後叫美元了,不再與黃金掛鉤,美元就失去了稀缺性特徵。市場經濟就必然發生巨大變化。
年紀大點的人都會記得,80年代經常聽到日本、歐洲央行聯合救美元,也就是美元貶值了,各國央行到市場上買美元,這樣美元價格就不跌了。他們買美元的原因是美元是印的,發多了自然貶值。美元貶值意味著本幣升值,企業出口就麻煩。各國央行這些錢怎麼來的?當然也是印的。於是你來我往,70年代歐美通脹達到400%。通漲就要加息,但加息卻造成經濟衰退,造成著名的「滯漲」。於是到80年代裡跟上台反其道而行之,開始大幅降息。
匯率、利率不斷動盪的環境不適合實體經濟活,於是西方產業資本開始向新興市場國家轉移,90年代冷戰結束,轉移速度加快。80年代降息成為主流趨勢,大量居民在銀行存款沒什麼便宜,金融環境差,企業自辦實業效益也差,於是資金開始流向股市、房市、期貨、匯市等領域。這就形成了虛擬經濟。
下面很重要了,要看清楚。
一個國家的居民生產財富越來越少,怎麼能保持幸福生活呢?虛擬經濟提供了條件。金融經濟說透了就是賭博經濟。賭博什麼特點,最簡單的就是擲硬幣賭輸贏。價值1萬元的股票,我看漲你看跌,於是你這張股票撮合給我了。三天後硬幣落地,漲了10%,我賺1000塊,你實際賠了1000塊,我贏得就是你輸的。這就是包括美國、中國股市在內的所有金融交易活動的本質。
股市、房市、金融期貨大致算一類,匯市、實物期貨大致算一類。前一類有個特點,就是如果進入市場資金總量不變,籌碼數量不變,則我賺的一定是你賠的。但如果進入市場資金數量增加了,或者進入資金數量多於籌碼數量,則每個籌碼的平均價格就升高。供給不變需求增加價格升高,這是一般規律。這種情況下,我賺的並不都是你賠的,也包括新來的人攤的。或者說這樣情況下,賺的人多賠的人少。那麼,如果能夠讓股市、樓市、金融期貨持續保持進來的錢多於供給量,讓多數人有錢賺,這不就成為一種新的經濟活動方式了嗎?確實如此,有人研究了這種「財富效應」,總結出新的經濟方式,還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企業、居民的錢不存銀行去賭博,很快會被吸光。而且這些錢並沒有財富效應——本來就是我們的錢。那麼怎樣保持進賭場的錢持續增加呢?首先,美國在持續以高出經濟增長兩倍以上速度在印錢,這就迫使任何開放性經濟也只好印錢(慢了一點,因為美元在這個期間總體編制80%)。這是一塊。另一塊就是搞金融創新,全部金融創新的奧妙別聽經濟學家怎麼忽悠,最終目的就是擴大金融市場貨幣總量。因此,從80年代開始,數以千計的各種金融衍生工具萬花筒樣出來了,世紀初還只有萬把億美元的所謂「信用違約掉期」保險工具,到2008年達到62萬億美元。第三塊就是反正新興市場國家要賣給我東西換美元,換的美元總要放在我的金融市場裡。這三部分源源不斷的錢支撐了美國的經濟繁榮。
這次美國金融危機,很多人一直奇怪的是:現在個人投資,企業投資,銀行投資都說賠了,那誰賺了呢?錢跑哪裡去了呢?連美國經濟學家自己也提這個問題。其實他們是裝糊塗。這些錢是一頭進,還有一頭出呢!這些印製的錢,變出的錢,加上迫使別國送來的錢進賭場後生成財富效應,變成美國居民持續增長的財富。賭場上的錢照樣是真金白銀,拿出來一樣花。時間久了,就成為美國、英國和很過西方國家人的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印的錢,變的錢,人家的錢進入賭場變成了美國居民可以消費的錢,而且他們確實用來進行了消費,買汽車買房子,買芭比娃娃。這些錢不是沒有了,誰藏起來了,是花掉了。美國人這些年享受的物質財富,減去他們實際創造的,就是花掉的。
有人可能還看不懂。貧道就給你舉一個實際例子。貧道的外甥女在美國洛杉磯,屬於「次級信用者」。2003年利率2%的時候,首付8萬買了套30萬的房子,10年期,一年要還2.2萬。可2004年房子漲到40萬了,她就把房子在另一家銀行抵押借出36萬。這樣,按期換完房貸,房子是自己的,還落18.8萬,於是她就開始花這筆錢。不是還欠銀行36萬嗎?不怕,05年房子漲到50萬了,還可以借出來錢。只要房價一直漲,這不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嗎?著名的美國生活方式,就是這樣來的。2008年,美國居民儲蓄率為負數,個人總負債突破8萬億美元。從85年美國居民儲蓄減負債為零,到8萬億的負債,就是美國一般居民創造的「負財富」。
1972年,美國道瓊斯股票首次突破1000點,直到85年基本沒變化。87年突破2000點,95年2月23日,突破4000點。僅僅9個月後又突破5000點。又不到一年,再突破6000點。1997年7月16日,指數一舉突破8000點。到2007年最高點時,達到了13400點。也就是說,美國自從開始進入虛擬經濟的22年中,股票指數年均增長12.5%。加上美國股市總規模的擴大,可以從股市上獲取的財富年均增長不小於15%。這樣一個股市,不就是取款機嗎!
問題來了,就因為美國金融市場就是美國居民的取款機,美國金融活動成為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只要進入的錢流量不足以支撐這個遊戲,就不僅影響的是賭場好不好的問題,而是美國生活方式能否持續下去的問題。就拿貧道的外甥女來說,房價別說跌了,就是不再漲,她就面臨生活方式無法持續的威脅。只要賭場各種籌碼價格不漲,賺錢的就對應著賠錢的,美國人的財富增長就是零。財富零增長,生活就窘迫。一半人賠錢,又都是負債買的籌碼,破產就快,整體信用就出問題。這就是美國為什麼股市、樓市稍微下去點,對美國就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情。
什麼監管嚴不嚴呀,什麼政府干預多啦少啦,都是忽悠人的。一個賭場監管再嚴,無非是禁止出老千。抓住了打一頓,也不是打算不讓一般賭徒進來玩。只要賭局基本規則沒變,早晚有崩潰的一天。
財富效應早就有人研究了,甚至還提出過要政府通過徵稅來抑制崩潰。但美國政府採納沒有?理都不理。甚至連交易費就基本不收。因為這是「在美元可以印製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美國和西方保持幸福生活的唯一途徑」。
中國股市、樓市為什麼崩了以後沒啥關係?上證指數兩三年內漲個兩三倍,再跌個兩三倍的事情不止一次了。因為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不同。虛擬經濟是對著美國等西方國家說的。全球化後的世界新經濟並不就是虛擬經濟,而是由一個虛擬經濟加一個實體經濟組成的。雖然西方國家也有製造業,但總體來講,世界是以中國代表隊新興市場國家的製造業來滿足以美國代表的發達國家的虛擬經濟。簡單說世界新經濟就是:美國-中國;虛擬經濟-賭博經濟;消費者-生產者;印錢者-供貨者;寄生者-寄主。因此,世界新經濟真正的全貌是「寄生經濟」,而不是簡單的虛擬經濟或賭博經濟。中國排在了寄主位置,怎麼可能按照美國生活方式生活呢?因此,中國不會出美國的問題。中國在樓市、股市上雖然有上億人在賭,但都是比較有錢的。起碼有8、9億人不靠這個生活。有錢的人玩這些的時候,多數還在從事實體經濟,錢是自己的不是借的,因此崩盤了也不影響基本生活,很少破產的。
中國的問題是究竟覺得當個寄主舒服不舒服,偉大不偉大的問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