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活動方式多采多姿,內容豐富,絕非遊山玩水那麼簡單,順道作文化考察更具深層意義。作為全方位旅行愛好者,對山對水故然熱愛,能深入探索鄉土民情、風俗古舻,以學習態度對之,更是樂趣無窮。位處市中心的黃大仙區,便是文化考察好去處。
滿清遺址脫胎換骨
其猶龍乎?卜他年鯉化蛟騰,盡洗蠻煙蛋雨;
是知津也,願從此源尋流溯,平分蘇海韓潮。
上為九龍寨城公園內「龍津義學」門聯。九龍城寨或寨城,是香港市民熟悉的滿清遺址,其地盡歷滄桑,在中國近代史中佔有相當重要一席。在原有城寨鄰近地域拓建而成的九龍寨城公園,1995年12月22日由昔日港督彭定康主禮下,宣告誕生,以古寨新園迎接中外遊人,為探古訪舊提供了難得好去處。昔日被形容集黃、賭、毒一身的舊城寨,脫胎換骨地屹立在黃大仙區邊緣,以「南門懷古」、「衙府緬昔」、「四季同馨」、「棋壇比弈」、「生肖倩影」、「獅子窺園」、「歸壁半亭」及「八徑異趣」共八個景區,喜迎每一位探訪者。
九龍寨城公園衙門。
公園中寨城遺址。
再生添新意
於寨城公園後東頭村道與聯合道交界處,即白鶴山下那座侯王古廟,傳建於雍正八年(1730年),距今近三百年歷史。香港地侯王廟分布各地,是港人熟知的一位神祗,其正傳眾說紛紜,然而官方(華委會)已定格為宋舅楊亮節是也!此侯王廟外更有清探花陳伯陶撰禪記,直指為南宋功臣楊亮節,以護駕有功為後人所敬奉。聯合道侯王古廟地位甚佳,典型嶺南古廟建築,歷史文物珍貴,而廟後一筆鶴字與昔日一筆鵝字刻石最受時人讚賞(鵝字石已毀),乃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文物,被譽為黃大仙區最古老碑刻。古廟於2006年重修竣工,同年5月21日隆重開光,是華廟宇委員會第一所自行管理廟宇。重修後侯王古廟增添詩祠閣及許願廊,廟宇雖迷你,但頗堪觀賞。
濃厚中國特色
參觀完衙前圍,出圍門左行東光道、東發道,由大同街左入摩士二期公園(昔日苗圃處),忽眼前一亮,黃大仙文化公園影現眼前。公園剛於今年10月18日啟用,當日尚有各項表演,其中汕頭文化藝術學校及汕頭戲曲學校學員演出最為精采,潮州技藝舞蹈歌曲極盡視聽之娛,遺憾是不懂潮語者只有聽的分兒,真不知其所唱為何,會方也沒字幕傳譯。
文化公園中唯一古舻為一口百年古井,由十三鄉耆老吳佛全發現,林文輝(東九龍居委副主席)倡議保護。文化公園中設施及布置富濃厚中國特色,有別於一般公園,暢遊其地懷舊之情,傳統文化之意令你緬懷幾千年中國文化異彩。百年古村石鼓壟遺址亦在公園中,古井相信為該村遺物。迷你黃大仙、迷你公園獲民政署及區議會支持撥款千萬,促成其事,雖費巨資,全為市民亦物有所值,提高社區質素更為重要一環。
詩情畫意亭景。
侯王古廟新侯王。
重要刻石「一筆鵝」。
城區唯一古圍
離開侯王古廟沿東頭村道東行,於東隆道右入,接近啟德河處即為衙前圍。正門橫額「慶有餘」,圍中由吳、陳及李三姓組成,隨覑歲月流逝,今圍內大部分業權由吳姓擁有,近期亦有大財團收購若干業權。
關於這古圍村,據言遠自元末明初(1352年),胡人南侵海盜猖獗,民避流遷於此。清初,吳、陳及李三姓聚居於此開井立圍,轉眼已達六百多年,故目前倡議衙前圍列入古舻之聲日隆。雖然圍內村屋多不完整,財團收購即拆毀原屋,存於圍中除天后廟外,另有圍門,而宗祠於圍外,興建日期尚短,如何作保護方案各方正努力中。每十年一屆太平清醮,衙前圍最近一屆於2006年舉行,前後已經歷二十九屆,即橫跨二百九十年。
侯王古廟歷史碑記。
文化公園中古井新貌。
開幕日潮劇助興。
六百多年衙前圍。
衙前圍內天后宮。
衙前圍村居古門仔。
遊黃大仙區資料
交通
去程/回程:旺角乘來往黃大仙小巴,途經九龍寨城公園。
注意事項:黃大仙區其他勝景如黃大仙祠、志蓮淨苑、南蓮園池、鳳德公園均值一遊,當視遊者時間定奪,往遊各處備街道圖更佳。
文、圖:陳溢晃
資深旅行家,行山遠足經驗逾四十年,遊遍本地大山小徑,一直致力推廣旅行活動,現為《旅行家》總編輯及旅行隊總領隊。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