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台日愛情線,床戲一定唔少得,美感十足,但誘惑欠缺!咁大家明啦!《海角七號》狂掃全台灣,除了是今屆金馬獎最佳電影的頂頭大熱,在本土票房更衝破二億二千七百萬台幣,穩佔台灣歷史最高的第二位,更有挑戰第一位《鐵達尼號》之勢,無疑為正處於冰河時期的台灣電影業綻放一線曙光。這套不是出於名導手筆,沒有飛輪海式帥哥,沒有可愛美眉,更談不上CG 動畫特技爆破,但依然賣個滿堂紅,更有台灣人入場睇了十八次!究竟《海七》有何致勝之道呢?
記者:蒙為亮
攝影:伍慶泉、陳盛臣
特別鳴謝:《台灣蘋果日報》
■魏德聖
浪漫與惡心之間導演魏德聖因《海角七號》而聲名大噪,名利雙收,但風光背後卻有傳他是賣了房子才夠錢拍完整部電影,面對彷彿戲中戲的電影橋段,眼前的魏德聖苦笑回應:「賣了房子我住甚麼地方啦?住都不能住又怎能專心拍電影呢?這個傳聞太搞笑了吧!」說的也是,不過講到搞笑,小記發現魏導也是一個幽默的男人,不論在個別的訪問,還是在試影會上的Q&A ,對答也很風趣搞笑,例如在圍訪時有記者問,為甚麼用情書做故事的主軸呢?你很會寫情書嗎?他的回答令全場爆笑:「我從來沒有寫情書的習慣,而覺得情書蠻惡心的,不過我知道有時惡心和浪漫也是一線之差,你覺得呢?」無錯,你我手機內那些「豬豬、BB 、艾粒U 」又何嘗不是肉麻到嘔卻又甜在心頭?
總有第二次機會魏導坦言今次在零計算下有這樣理想的票房可謂奇
,不過奇
背後的誘因卻出奇的單純。「我覺得台灣真的悶太久了,民生悶,政治悶,如果連電影也悶,那就真要悶死了,我只想拍一部令所有台灣人快樂的電影!」魏導又解釋這部作品其實沒想過衝出亞洲或甚麼,他只想把台灣最地道的民生拍下來,在用語上也多講台語日語,但對港人來說,台語日語,比國語更陌生,明明大家都是中國人,寫中文,看這部戲時,卻要不停睇字幕。在港上映時也保留了原聲,反倒比搵其他artist 聲演更傳神。魏導自言在《海七》之前也不是甚麼名導演出身,但卻不可抹煞他的努力,有時機會靜靜溜走了,也會有第二次的出現,只要好好抓緊,就會成功,這正是《海七》的中心:「我覺得每個人總有第二次機會吧!像馬念先生在sell 馬拉桑,像小范再組樂隊,像茂伯在有生之年再表演月琴,等等。整套戲也不斷重複這樣的思想!這也許是我個人主觀的投射吧!」坊間都說《海七》救了半紅不黑的小范及浮浮沉沉的田中千繪,魏導笑言沒有誰救誰,「如果我真的救了他們,那誰來救我呢?當第二次機會來時,能抓住就會成功,相信我吧!」
沒有寄出的情書《海角七號》,其實是二戰前台灣一個舊地址,而故事是以兩段相隔六十年的愛情為主線,講述一個日本男教師與身在台灣的情人「友子」,分隔兩地,將思念寫在七封情書上,陰差陽錯,情書一直沒有寄出。男教師過身了。六十年後,另一段台日戀就降臨在懷才不遇的音樂人阿嘉(范逸臣)身上,無業的他當上郵差並組成樂團,邂逅日籍公關「友子」(田中千繪),還有七封六十年前被遺忘的情書。《海七》沒有愛得生離死別,卻充滿愛情的傷春悲秋,那管六十年,依然堅貞不二。
■王志成
悲觀現實中撫慰人心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研究所碩士兼台灣影評人王志成先生認為除了愛情元素,哈日文化也是《海七》大受台灣人歡迎的主因:「從故事上來看,它探討了台灣和日本之間綿延不絕的關係。從日治時代,被殖民者無可奈何愛上戰敗的殖民者、卻硬生生被政治扭曲斬斷的情感,到年輕一代,在消費流行文化中重新認識、交流的過程,把一向隱而不說的歷史情結,用纏綿無奈和幽默衝突的對比方式描繪出來。我覺得最後一段樂團表演參差不齊,有如雜牌軍的表演更見驚喜,他們在某程度上延續了昔日台灣新電影的生活化、懷鄉寫實特質,對於台灣人自我肯定的阿Q 精神,可謂傳達的活靈活現,在經濟不景氣、社會普遍瀰漫悲觀氣息的時代,特別彰顯電影作為逃避主義、撫慰人心、碰觸社會集體意識、表現文化特質的多重功能。」
《海七》熱潮解構要在港找學者分析《海七》在台灣賣座的原因,非城大中國文化中心的馬家輝博士莫屬,他年輕時在台大念心理學,在台灣當過記者,連太太也是台灣人,而一提起《海七》他也真眉飛色舞:「《海七》會令你更了解台灣本土文化,它賣的全是台灣風情,有地道的馬拉桑、月琴,全片在台南恆春及墾丁小城實境拍攝,整部戲散發喺濃厚的鄉土情懷。當中茂伯一角更是驚喜,他就是那些台灣原住男人的縮影,熱情好客,但大男人得很,只講閩南話,也懂一點點日本,對此我真是十分了解,因為我外父和以前的總編也是這樣的人,即台語「很在地」之意。」就連台灣名導侯孝賢也大讚《海七》:「這部電影是我十幾年來,看了台灣最好的一部片,它更有機會把台灣電影重新拉起來!」
■馬家輝
又愛又恨的感情在試影會中看畢全片的馬家輝,歸納了三個此片能在台灣大賣的主要元素:「首先,導演拍出了近年日韓風的視覺美學,一入鏡就是大自然,有山有水有靚女……就連ending 也有醉人日落,一切都詩情畫意,這是一種模仿韓劇日劇的凄美拍攝手法,這是近年台灣人最為受落的;第二,日台情意結,始終台灣曾被日本統治過,台灣人對日本有一種又愛又恨的複雜感情,一方面恨日本的侵略統治,另一方面卻欣賞日本的文化,而且劇中所表達的主軸是一段由遠到近,由古到今的日台戀,令台灣人更有幻想空間。最後就是這位年輕導演擺脫了一貫的台式拍攝手法,因為近十年,台灣幾乎所有導演都想做侯孝賢及蔡明亮第二,拍出來的電影都十分沉重,令人在欣賞過程中不停思索生命,坦白講他們仍在「抄考」階段,可謂眼高手低,但《海七》就相反,用最簡單直接的情感去打動觀眾,這種出其不意的窩心神奇地得民心!」問馬先生會否推介此片給學生:「當然會,在公在私都會。第一可以令學生多了解台灣的本土文化,頗有教育意義;而且始終這是一套青春愛情片,靚人靚景,自己雖然有得睇無得食但同樣開心,更何況血氣方剛的後生仔?」那句「有得睇無得食」,只是常喝甜茶講苦話吧!
雜牌軍樂團團員逐個check作為樂團主音的阿嘉(范逸臣)面對這隊有點騎呢的band 友,起初極為生厭,但夾夾吓卻發現新鮮感。
身穿「馬拉桑」衣服的馬念先在戲中鬼馬嘻笑,這位前indie band 糯米團成員在音樂以外原來還很會搞笑呢!
茂伯可謂全片最討好的人物,真身為北管團體板橋潮和社團長的林宗仁,在片中常爭出位博上台,為的是寶貝月琴能在眾人面前solo 一番。
導演魏德聖說交通警大哥民雄,是樂團中最會夾band 的,也是台灣indie band 的搞手,實力不容忽視。
彈keyboard 的小演員大大,也有隨魏導來港宣傳,小記隨便一問小妹妹學到幾多級琴呀?她竟回答:「哈哈,一級都沒有,只是會演吧!」
觀眾網友力撐《海七》在台灣所向披靡,有些網上朋友更說已入戲院睇了七次,不論是電影原聲大碟海報都一併買回家,有的更花上三千多台幣急不及待往南走,到恆春、墾丁感受一下國境之南的風光明媚及鄉土民情:
大榔頭:現在身邊所有人一見面,第一句總是會問看了《海七》沒?這句對白成為大家的共同話題了。
中國油蟲:從9月1日起我看了七遍,我覺得簡單的就是感動!
初采umi :久違了的感動,很久沒有看到電影院造成滿滿的情形,的確是一部充滿台灣人情味的國片!(轉載自《海七》官網留言版
http://cape7.pixnet.net/blog)
買戲飛,男女主角日日陪住你《海角七號》11月20日正式在港上映,大家要做好防「台」風準備。由即日起到各大戲院預訂《海七》戲飛兩張,即送座枱月曆一個,小記見過真身,製作認真,月曆內更有多張從未曝光劇照及情書金句,雖然有點阿Q ,但若你是《海七》迷,每日望住小范同田中過2009年,個心自然甜到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