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來如此:球壇的「黑色勢力」
隨著奧巴馬當選為首位黑人美國總統,「黑帝」咸姆頓勇奪F1賽車總冠軍,近期的熱門話題,離不開「黑人勢力」的崛起。早前與丘仔閒聊,大家就扯到這論題上。
睇好波不論球員膚色
無疑,在絕大多數但求睇好波的球迷心目中,球員的膚色不是一個問題;這要感謝足球的歷史。在最早期的國際化階段開始,巴西就已經是足球王國,而巴西球員中,黑人佔極大比例,球王「黑珍珠」比利就是最佳例子。當電視轉播還在草創階段,比利就已經創造了3奪世界盃的佳績,成為全球的偶像。他更肩負了推廣足球的使命,足跡遍及世界各洲,讓許多球迷,都因他而認識足球的奧妙。黑人球員攀上足球頂峰既然早有先例,球員的「上升階梯」也就沒有太多因膚色而衍生的障礙。全球化之後,頂級聯賽中也不乏身價驕人的黑人球星,朗拿度、李華度、朗拿甸奴等,例子不勝枚舉。但是在領導階層方面,黑人教頭能在頂級聯賽中立足的,卻實在是鳳毛麟角。屈指一算,除了丘仔提出的恩斯外,恐怕就只有曾經教過富咸的泰簡拿,和前「米蘭三劍俠」當中的古列治與列卡特了。黑人教練為何極少,當中有無存在膚色歧視,需要很多的資料考證。但從以上幾名黑人領隊中,卻可歸納出一些共通的地方,可見他們的帥印得來不易。首先,這些黑人教練都是名將出身,並且有充分的國際賽經驗。泰簡拿是「法國4條煙」之一;恩斯在曼聯、國際米蘭及英格蘭國家隊陣中馳騁多年;而列卡特與古列治更不用說了。像雲格或摩連奴般,並非球星出身的例子,暫時未見。此外,黑人教練的執教時間比較短暫,也極少出現離職後迅即轉投另一支球隊的情況。列卡特能夠領導巴塞隆拿達5年之久,是罕有的例外,但這當然與他能為球隊奪標有關。
個性使然未必合教職
單憑有限的案例,猜度球壇對黑人教練暗存歧視,似乎有點武斷;但球壇黑人名將湧現,退役後轉職教波的卻少得可憐,也確實有點耐人尋味。球員都有自己的個性,名將未必都適合教職。或許黑人性格普遍比較我行我素,對教練的工作興趣不大,也未可料。說到底,成績還是最重要。聲譽最隆的列卡特,在鹿特丹斯巴達被炒時,就曾令球隊歷史性首度降班。 潘源良mailto:sport@appledaily.com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