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香港] 蘋論:美國新總統會帶來甚麼改變

蘋論:美國新總統會帶來甚麼改變
  
全球矚目的美國大選今天舉行。無論是奧巴馬還是麥凱恩當選,美國人以至全世界輿論都關心新總統會給美國與世界帶來甚麼改變。奧巴馬以Change ,即「改變」,作為選戰的主軸。他在民主黨初選中以「改變」來擊退強調「經驗」的希拉莉,到麥凱恩與他對壘時,麥凱恩也在選戰中一再強調他與布殊的區隔,他的副手佩林說,麥凱恩「用他的事業來推動改變」,因此,兩個候選人都說要「改變」了。美國人民的選擇是:相信沒有經驗,因此不會囿於經驗,不會因循舊規的新手更能推動改變呢,還是有經驗、有往績的人更能推動改變?然而,實際上,兩位候選人未必能作很大的改變,他們之間的差別也未必像他們宣稱的那麼大。部份原因是作為總統都有他的限制,另外是不管誰當選,都會面對共同的議題,面對共同的美國與世界的現實。首先,當然是要面對金融海嘯,需立即處理經濟議題。但即使是世上頂尖的經濟學家,對這場海嘯都束手無策,兩位候選人也不會有神仙棒。不過由於國會中民主黨佔多數席位,奧巴馬的任何經濟對策,獲國會支持應比較順利,麥凱恩就會遇到較多阻力。在貿易政策上,麥凱恩雖比奧巴馬更強烈支持自由貿易,但在經濟困難時期,對貿易政策起決定作用的國會,肯定會讓保護主義抬頭。只是基於出口導向型企業在美國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加上困難時期人民對廉價進口產品的依賴,保護主義增長也有限。經濟影響外交。過去,不論那一任總統,競選時都擺出對共產國家,極權國家的強硬姿態,但上台後,基於國際政治現實,就會作出妥協。克林頓、布殊的對華政策都經歷從「圍堵」到「交往」、「合作」的過程。布殊上台之初,兩岸政策向台灣傾斜特別明顯,但其後也調整了。因此,無論誰當選,美國對華對台政策都不可能有甚麼改變。伊拉克問題,是過去五年美國政治最大的分歧點。不過,隨著局勢緩和,伊拉克未來幾年不會再支配美國的外交政策了。美軍會逐步撤退,兩位候選人觀點不同之處不是美軍要不要減少,而是美軍撤出的時間與速度。與伊拉克的情形相反,美國對阿富汗承擔的義務會增加,駐軍水平也上升。如果不想讓塔利班佔上風,美國新總統似乎都會在阿富汗增加軍力。而巴基斯坦,則越來越成為阿富汗問題的一部份。巴基斯坦西部現在是進出阿富汗的武裝分子和恐怖分子的避難所。講要放棄單邊主義的奧巴馬,也顯示要對恐怖分子採取單邊打擊的軍事行動。如果擁有核武器的巴基斯坦不能成為美國的合作伙伴,不願承擔打擊恐怖主義的責任,美國不論那個總統都會面臨困難選擇。處理伊朗問題,在競選開始時兩位候選人似乎態度大不相同。奧巴馬認為任何時候都應該與外國領導人舉行會談,而麥凱恩則認為美國總統與極權國家領導人的會談,必須在滿足某些先決條件下,才能舉行。新總統肯定會提出一個旨在結束伊朗進行鈾濃縮能力的倡議,但如果倡議失敗了美國會怎樣?在軍隊緊張、經濟困難的情形下,下任總統恐怕除了會談之外,難有其他選擇。與布殊的政策有距離、而兩位總統候選人有共識的,可能是對「京都議定書」的態度。國際社會要建立全球機制,以設定最大溫室氣體排放量,美國一直不願承擔。新總統的態度可能改變。若如此,壓力就會轉移到中國、印度等國家,迫使這些國家對經濟行為有些限制。
辯論起來,兩位總統候選人的觀點似乎有很大差別,但當選以後,當他們面對相同的難題時,所能作的選擇畢竟不多。這是由美國社會共同的價值觀、國會的制衡、國際情勢的現實等等因素所決定的。改變?會有,但不會有大變。實際上,布殊近年許多政策都有改變。而仔細觀察,兩位總統候選人的政綱,其實差別不大。周一至周六刊出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