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11月3日星期一05:05
【明報專訊】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今日正式訪問台灣 ,海協會雖是非官方組織,但實際上是大陸負責對台事務的其中一個高層級機構,這次歷史性訪問,是兩岸關係走向和緩的重要一步。不過,這次訪問特別之處,在於其歷史意義雖然重大,但各界卻不應期待這次訪問在兩岸關係上「大有作為」,陳雲林訪台首要做到的,是認清及接受兩岸分治已近60年的歷史現實,言行亦務必謹小慎微,處處顯示平等互利的精神,務必讓台灣人感覺到「被尊重」。
親身體認分治現實
有助了解台人思維
陳雲林訪台的保安工作極為嚴密,原因是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10月21日以學者身分在台南參觀時,被民進黨 籍台南市議員及其支持者追打、推撞,甚至被推倒在地。事件在台灣內部引起極大討論,雖然陳雲林表明這次訪台不談政治,只會就直航、包機、食品安全等事務性問題簽署協議,陳雲林出發前又親自向台灣民眾就毒奶事件道歉,「大打親善牌」,但是不少台灣人仍然對陳雲林訪台抱懷疑態度,包括質疑台灣當局會否「賣台」,連馬英九 會否接見陳雲林,陳雲林會否稱呼馬英九為「總統」,也是關注焦點。
事件引起如此的關注,正正因為這是一次極具歷史意義的訪問。
兩岸從1949年起隔海對峙,直至1993年,大陸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與台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新加坡 展開海峽兩岸 授權民間機構領導人的歷史性首次晤談,從而推動兩岸事務及經濟商談。後來在1998年10月,辜振甫率團訪問大陸,並邀請汪道涵回訪台灣,可是,後來李登輝 拋出「兩國論」,兩會商談基礎嚴重受損,陳水扁 上台後兩岸關係更雪上加霜,回訪一事遙遙無期。如今汪辜二人均已作古,這個10年之約,歷盡波劫,在馬英九上台後的今天,大陸海協會會長終於成行赴台,關注兩岸和平之士既引頸以待,亦無不唏噓感嘆。
正是因為這次訪問的歷史性意義,也許有人會期望兩岸關係會就此向前跨進一大步,並期望陳雲林會有所作為,我們的想法正好相反。陳雲林訪台,絕對不應抱着「大有作為」的心態,而是應該親身體認兩岸分治近60年的現實。
無論各方是否願意承認,自1949年以來,兩岸分治確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現實。台灣擁有自己的憲法、政治體制,甚至軍隊,一個國家的條件都已基本具備,可以說,台灣確實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這是無法迴避的事實。在兩蔣及李登輝執政時期,全台灣人民都是在反共思想教育下成長,「反攻大陸」、「反共防諜」是滿街可見的標語,及後台獨思想由思潮、言論轉化為行動,再演變為政黨上台執政,兩岸關係愈走愈遠,連馬英九競選總統時,也要強調自己「不賣台」。
在這個分治的現實下,台灣人再次接觸大陸政府,就好像當年香港前途問題提上解決日程伊始,港人對北京 抱着懷疑態度,由於事情總是不明朗、不清楚、不了解,港人滿心焦慮,步步為營,戰戰兢兢。所以,若期望台灣上下熱烈歡迎這次兩岸接觸,兩岸統一指日可待,絕對不切實際。亦正因如此,馬英九會否接見陳雲林,馬英九能否維護台灣的尊嚴、會否「賣台」,才會成為台灣民眾的討論焦點。事實上,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亦已表示,陳雲林到訪之時,會再及組織民衆抗議的活動。
以大事小放下身段
讓台人感受被尊重
因此,陳雲林的訪台,最重要的是向台灣民眾,尤其是向在統獨問題上較傾向台獨一方的綠營支持者,顯示大陸對全台灣人民的尊重。包括:
一要「以大事小」:在今天,以經濟、軍事及國際影響力而言,大陸一方絕對在台灣之上,但大陸切忌「以大欺小」,反而要「以大事小」,處處顯示泱泱大度與大量,事事以台灣民衆的感覺為先,萬萬不能恃勢凌人。台灣經濟水深火熱,台灣民衆確實希望兩岸經貿可以盡快開展,為民興利,但台灣民衆亦絕對不接受以「賣台」作為交換,故陳雲林此行在涉及經貿事宜的交談上,務必把政治問題放下,以平等互利原則締結經濟互動,為兩岸人民生活謀福祉。
二要放下身段:陳雲林此行,雖說是事務性商談,但訪問全程均會被全台灣傳媒嚴密「監控」,一言一行均會被民眾以放大鏡觀之,即使兩岸當局皆強調此行不談政治,但陳雲林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說話,都會被政治解讀。因此,陳雲林必須放下身段,一言一行都以「尊重台灣人民」為先,堅決落實只談民生經濟不談政治的任務。
大陸海協會會長歷史性訪問台灣,定將被記入史冊,但在兩岸分治60年的歷史、現實背景下,寄望陳雲林「一舉功成」,讓兩岸關係向前飛躍,無疑不切實際。陳雲林若能完成一個「沒有大作為」的訪問,就已經是對兩岸關係的「最大的作為」。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