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香港] 「活在西九」展覽集體回憶老行業

談起深水埗,不少人想到的,也許是「窮」、「雜」及「亂」,卻忽略其特色的一面。在桂林街五十五至五十七號、一棟將拆卸重建的舊唐樓內,就把深水埗的歷史重現你我眼前,讓你穿梭時光隧道,縱橫鴨寮街、汝州街等七條特色街道。

  「活在西九(二):西九樓計色」昨日正式揭幕,展覽分六個展區,將該區「樓、計、色」,即樓宇建築、民間智慧及街道特色,呈現大眾眼前。

  呈現西九「樓、計、色」

  你想了解「阿婆地攤一元有交易」、或六十年代經營冰室的故事,就要往二樓走一趟;三樓展示籠屋及板間房裝置,再加上十二個居民的故事,到底從巴基斯坦來的保險經紀,如何在深水埗落地生根?這裏有答案。

  你再走上四樓,新亞書院的歷史便活現眼前,旁邊的房間設有反思區,讓市民參觀後留下筆迹。

  至於不得不提的二樓展區,就展出深水埗區內七條特色街道的故事,例如十年前以紐扣生意為主的汝州街,因為製衣廠房北移,紐扣生意做不下去,置諸死地而後生,汝州街非但沒有因此凋零,反而發展成著名的「珠仔街」。基隆街的文記布業,住了一個「女鐵人」,朝九晚六在布檔工作,回家為女兒燒飯後,小睡三小時又繼續工作。原來,不只街道夠特色,人也相當特別。

  六十年代鄰里夠情味

  北河街街市「細妹菜枱」菜檔東主梁佩琼,在深水埗出生及長大,現年五十多歲,稱得上老街坊,她表示對社區有深厚的感情,認為該區居民既勤力,又有人情味。她回憶六十年代,左鄰右里、樓上樓下的關係好得不得了,小朋友肚餓時,會被招呼到鄰居處吃東西;制水時街坊之間會互相「借水」;當年沒有醫院,鄰居甚至會幫手接生。

  她憶記,當年街坊經濟上出現困難,其他街坊就自發「義會」,籌集善款。現代的屋苑保守嚴密,嚴防罪案發生,梁佩琼卻表示六十年代的晚上,睡覺時也不會關門。不過數十個年頭,社會的轉變卻是如此之大。是次展覽的場地將會在八月底拆卸重建,市區重建局主席張震遠表示,該局在深水埗展開了十二個重建項目,總成本八十四億元;另外,該局已完成一千七百戶住宅單位的樓宇復修。
「活在西九」展覽集體回憶老行業圖片1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