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kcwong於2011-1-13 20:33 發表
買進理由...
1174某程度上屬於攏斷.增長股.公司一直都擴充業務.但問題係負責嚴重了一些.
但現價還是有點折扣.公司業績一直獲得不錯的增長.而更使我感興建的是.公司主要業務是打魚.屬食品上遊業務.從上半年業績看的...
師兄1174派息抵買嗎?
股息:港元0.0460
除淨日2011/03/08
截止過戶日期2011/03/10-2011/03/15
派息日期2011/05/17
瑞信對84間市值低於20億美元,在本港上市的非金融及地產公司,發現有15間未能通過短期現金流測試,共通點為短期負債高於現金餘額,逾50%負債為一年內,以及去年出現負經營現金流。
該15間處於負面觀察區的公司為六褔<00590.HK>目標價5.4元;周生生<00116.HK>目標價8.96元;東方表行<00398.HK>目標價1.86元;冠捷<00903.HK>目標價6元,評級「中性」;立信<00641.HK>目標價2.2元,評級「跑輸大市」;恆豐金<00870.HK>目標價1.08元;京信<02342.HK>目標價2.42元;勝獅<00716.HK>目標價0.22元;創科<00669.HK>目標價6.15元,評級「中性」;冠華<00539.HK>目標價0.72元;理文造紙<02314.HK>目標價9.85元,評級「跑輸大市」;
太平洋恩利<01174.HK>目標價0.87元;一太<00142.HK>目標價4.08元;宜進利<00304.HK>目標價2.35元;TOM集團<02383.HK>。
太平洋恩利(1174)董事總經理黃裕翔承認,自己是一個「賣魚佬」。
不過,這「賣魚佬」毫不簡單,過去8年,純利和經營溢利率增長從未間斷。獨特的營運模式,助其打敗一個又一個對手。今年,營運模式又將出現大躍進,令整體經營溢利率更上一層樓。
驟眼看,公司的業務模式非常簡單:向漁民買入大量捕獲的海魚,加工再銷售。因數量龐大,單位成本低,獲利甚豐。任何大財團都可買入大量海魚,問題是,海魚種類繁多,各個部分又可加工成不同產品,哪種產品適合哪個巿場,很難掌握。「有錢佬要做都得,蝕幾年先啦。」黃裕翔說。公司持續開發不同魚種的加工產品,處理量不斷增加,帶來經濟效益和穩健增長。
集團的加工業務
現時,集團在內地、泰國、日本、美國共有28間加工廠,青島一間超級大廠巳投產,該廠相等於10間現有廠房的規模。「現在的廠都是小廠,只能人手操作,一些需要機器自動化生產的深加工產品,例如炸魚手指,就不能生產。青島新廠則可進軍這些產品,利潤率可以再增加。」
太平洋恩利的加工廠,集中在內地和泰國,好處是出成率甚高。「我們用人手起骨,10公斤魚我們做出7公斤魚柳,魚骨刮到像梳一般的乾淨。北歐對手用機器起骨,只出4公斤魚柳。這樣就差很遠。」
太平洋恩利的海魚捕撈和海魚加工業務,佔經營溢利70%,兩者皆有躍進,意味集團的整體經營溢利率,今年有機會再跳升。
[
本帖最後由 ming_siu_li 於 2011-3-7 11:48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