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早前終於發布了第二代3G版iPhone,再次搶佔高消費能力國家和地區媒體的熱切報道,繼續大收免費宣傳效益,連日穩坐網絡搜查器的熱門搜查榜首,業界評論紛紛預料蘋果的「殺手級
半價策略」將會相當奏效,乘勢吸納大量未採用智能手機的用戶。人人手執iPhone成為科技先鋒,這當然是對蘋果品牌魅力和產品素質的樂觀假設,但我知道不少朋友早已鎖定第二代iPhone為囊中物,只要香港代理公布的售價和月費合約細節不太出乎意外,即將接下高科技設計的神仙棒,準備「酷」玩新世界。
「歸降」成為iPhone主人與否,卻絕不僅是個人品味和需求的選擇。儘管蘋果的大眾化工業製品愈來愈閃亮出「擬似」藝術品的古怪靈光,但不論我們對iPhone的造型、設計、功能和價位有沒有興趣,有意、考慮或無意加入其行列,其實都沒辦法不集體迎接iPhone大眾化所帶來的第二波文化搖動。
蘋果去年推銷第一代iPhone的廣告主題是Never Been an iPod,廣告保持其一貫的清爽形象,強調iPhone的輕觸操控介面及各種嶄新功能遠遠超越了iPod。我一直覺得這句口號很精彩,只是捉錯用神——iPhone當然超越了iPod和手機功能的整合,其重要含意更在於:我們上次應付iPod「文化革命」的經驗,在這台新玩具面前,很可能派不上用場。
iPod的普及文化革命
由二○○一年至今,iPod愈普及愈帶來層出不窮的文化震撼。蘋果很強調「文化」,但請不要簡化錯認為「扮晒」的潮人消費文化。iPod的普及「文化革命」,可以廣義地泛指iPod改變了不少個人的生活方式,也可以理解為社會上價值觀的轉移,更可以特地看待成電子科技產品進一步重訂文化工業發展方向、改組政治經濟結構的雄厚力量。三者相互推動擴大,才是蘋果寄望其產品可帶來的「文化」統戰效應。
我有一熱愛音樂的外籍同事,每天下班,他都習慣聽覑iPod揚步歸家,幾乎人機合一,形影不離。有時候,我們在電梯大堂巧合遇上,大家總會脫開耳筒,各自掏出iPod暫停樂曲或調低音量,輕鬆閒聊幾句音樂工作各樣。我曾經跟他開玩笑說,「你沒有一天不『駕駛』你的iPod回家」,他乾笑兩聲後卻半認真地告訴我,晚上做家務洗衣洗碗,或深宵工作時,iPod更加不可缺少。
如此頻密使用iPod也許是極端例子,但我每天在路上遇到那麼多不同顏色的各代iPod,瞥見那麼多陌生人戴上iPod的原廠附送耳筒,不止一次在朋友家中看到插座式iPod揚聲器,總好奇這類iPod專用配件產品究竟有多流行?其他用家多安置於客廳還是睡房?現在是否家中最主要常用的音響組合?再推遠一點,主人最近何時購買誰的CD唱片?或許唱片業最關注的是:這些iPod內的音樂從哪裏得來?是Radiohead那樣的巨星樂隊任人訂價下載的音樂?是直接從獨立創作人的MySpace網站得來?是禁不絕的盜版,又或從哪一家網絡音樂商店或電訊服務供應商付款購買?
不容忽視的時尚酷形象
功能上,iPod終歸不過是一台流動影音播放器,其他競爭對手早就推出了同類產品,也許彼此的軟硬件設計水平叮噹馬頭,但iPod的時尚外形和冷酷形象絕對不容忽視。在蘋果以功能、外形和品牌做得同樣出色的iPod 全面打贏文化統戰之前,電子產品的感性消費從未如此名正言順。今天,其他知名品牌還可以乘機混水摸魚,肆無忌憚地把成本便宜得要命的USB快閃記憶棒重新包裝成為昂貴飾物,有價有市,誰可以忽視蘋果iPod的「貢獻」,義無反顧地說電子產品的品牌外觀不重要?
iPod的統戰能力也不局限於兼容、打通Mac和PC兩大陣營。傳統上女性不甚喜愛、追求電子消費產品的陳舊概念,同樣被iPod徹底封棺蓋頂。你不用即時屈指計算身旁有多少女用家,只消看看節目禮品推介目錄上「給她」的各式iPod配件,大概可以推斷,明年今日,這些精選禮品,將會換成另一批數量種類更多、設計更精巧花俏的女性化iPhone配件。
改寫文化工業消費模式
今次來勢洶洶的第二代iPhone絕對不只是像iPod那麼單純的小玩意。其「文化」統戰不僅在於讓本來不「酷」的變「酷」,為已經「酷」的豎立更「酷」的指標,增加更多跨越年齡、性別、階層的蘋果買家用戶,急速以科技中介、改變更多人的日常生活,更在於重新整合本來為了適應互聯網一次又一次改革而忙得不可開交的文化工業,把報章、雜誌、電台、電視、電影、電腦和電子遊戲等資訊娛樂媒體平台,都收納、改編到用戶的貼身流動裝置,進而逐步主導、改寫文化工業的生產和消費模式,試圖征服上次iPod統戰時擦身而過、吃不下的「文化」餘地。
我倒不怪責蘋果太貪心,可能因為其他別的選擇,有時候真的太醜了。
文:鄧肇恒
編輯:梁詠璋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