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短評:港大女生陳巧文杯葛京奧,有甚麼本錢當"漢奸"?(圖文) 李怡:
原名李秉堯,另有筆名舒樺、齊辛等,廣東新會人,一九三六年生於廣州。童年在上海和北京度過,一九四八年移居香港,在左派學校讀書,嚮往社會主義。一九五四年中學畢業後曾參加中國的高考,因身體關係未能考上,改為在香港的左派機構上海書局工作,先後任職於發行部和編輯部。一九六三年創辦《伴侶》半月刊誌。一九七○年與友人合辦《七十年代》月刊(一九八四年起易名《九十年代》),並出任總編輯,直至一九九八年雜誌停刊。一九八四年開始以齊辛的筆名在《信報》、《亞洲華爾街日報》、以及壹傳媒的報刊例如《蘋果日報》寫政治評論專欄,在政治分析方面經常發揮領導的作用。著有《四人幫事件探索》、《從認同到重新認識中國》、《中共的思想與鬥爭》、《知識份子與中國》、《香港前途與中國政治》。
李怡的《七十年代》因為支持中國文化大革命以及保釣運動,成為傳媒的一支生力軍。中國開始還對保釣運動持觀望態度,後來才卯足全力支持,李怡的搶先表態使他一度成為紅人,被邀請到北京出席十一國慶典禮。
在台灣國民黨高壓統治的威權年代裡,作為香港《七十年代》的負責人李怡曾被台灣警總名為「李匪怡」(比照毛澤東被冠上毛酋),因此,文化界一度戲稱李怡為「所思公」(匪夷所思之延伸笑譚);如今《七十年代》早已走入歷史,李怡也早就可以進出台灣為座上賓,「所思公」頓呈絕響!
李怡曾是中共熱烈的支持者。旦發現他發現自己深受中共"蒙騙",發現他所支持中共,是站在中國人民的對立面,便走上捍衛香港自由,為香港、爭取民主的道路,視港內外中共人的謾罵為透明,成為香港民主派堅定的“出頭鳥”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港大哲學系學生陳巧文現在可能相當寂寞和沮喪了。她兩星期前在網上組織「杯葛京奧團」, 各網站 一片對她的罵聲,甚麼「漢奸」、「賣國賊」的話照例噴出,也有人身攻擊她「不知博甚麼」或背後有西方黑手之類的動機論與陰謀論。至於她要組織的「杯葛京奧團」 ,她的父母也不太支持她「挺身而出」,因怕有血腥事件發生。
不過,在回應網頁上,仍有支持她的意見,其中之一說:「今天的大學生太不像樣了,好在還有陳巧文,她為大學生挽回不少面子。」筆者相信,七、八十年代曾在香港從事學運的同學,會有不少人同意上述意見。
21歲香港出生的女孩子,有甚麼本錢當「漢奸」、「賣國賊」呢?要賣國,是有權力把滿清時代簽的四個條約、共被俄國佔去的144萬平方公里土地,在05年的中俄密約中予以承認,才有資格「賣」的。
普通老百姓,正如亡友蕭銅曾說:要賣國,給我五毛錢,我把國家賣給你。問題是有人要嗎?
在這時候,讀哲學的陳巧文,應該想想中國先秦哲學家孟子的話:「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句話的意思是:自我反省,如果沒有道理,那怕是黎民百姓,我能不怕嗎?如果自我反省覺得有道理,無愧於良心,那麼即使面對千軍萬馬、千萬群眾,我也要勇往直前。
陳巧文不要氣餒,只須反省她有沒有道理。她說北京沒有實現申辦奧運的承諾以改善人權,是事實嗎?她說北京搞奧運導致大批居民被迫遷,新建體育館的洗手間不准居民使用,處理西藏問題沒尊重藏民意願,一面說西方造謠另一面又不准外人入藏,是事實嗎?至於大陸人民沒有權看CNN ,卻要抵制CNN ;群起反擊CNN 的主持人卡弗蒂,卻大都沒有看過卡弗蒂被指辱華的原話;群起向家樂福示威卻無視家樂福賣的貨品95%以上是中國製造……。由中國權力鼓動及激發的民族主義情緒,所作所為只會更被外國人鄙視。能提出一點不同意見,無論是在美國杜克大學就讀的中國女學生王千源,還是香港大學的陳巧文,反而會使外國人增加一點對中國民族的尊敬,其實她們才是愛國者與維護民族尊嚴的青年。那些跟一個調子吼叫的內地憤青,或受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CSSA )操控而在外國舉行愛(中)國的莫名其妙示威的留學生們,客觀效果卻是妖魔化中國。
在共黨統治時期的異議者,捷克前總統哈維爾(Vaclav Havel )說過:「知識分子應該因獨立而引起異議,應該是體制和權力的主要懷疑者,應該是謊言的見證人。」
「獨立」,是指既不畏權勢也不畏群情的「自反而縮」的獨立。獨立見解不怕引起異議,不怕受到批評打壓,堅持「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知識分子對掌政治權力者要永遠抱置疑的態度,要不斷揭穿所有謊言。
在權力與利益這種「大棒加胡蘿蔔」的混濁氛圍下,越是在社會混得久的人越是無法抵禦這種壓力與誘惑。因此,社會先鋒通常都是大學生,因為他們未進入社會,較少顧慮與包袱,故能本對真理的執以一腔熱情進行反體制運動。七、八十年代香港學運也是由這樣一群學生掀動起來的。有過這種本良知的抗爭熱情,他們中許多人日後都成為社會各界的精英。
現在的大學生,已沒有這樣的熱情,變得太早就學會對日後出路的算計了。
不過,縱使是以前學運中人,他們在從事學運時也不是寂寞的,他們總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活動,也有學生群眾支持。因此,對今天幾乎完全孤立的陳巧文,她的獨特異議就更值得鼓勵與珍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