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13-3-2008)石鏡泉-正確第一步

轉載自經濟日報(http://www.hket.com)

正確第一步
2008年3月13日星期四

  解決問題,要用正確方法。美儲局前晚的注資方式是行了正確的第一步,只要再持之以恒,美國次按及其牽連問題,可望在較短時期內解決。所以美股(不少聰明腦袋在活動的地方),前晚給出了正面肯定,見出2003年以來的最大升幅。投資者怎去理解這事件?

  銀行是百業之母。存戶把錢存入銀行後,銀行會將這些錢拿去借予廠商去做生產,借予零售商去做零售,借予業主、車主去買樓、買車,借予醫院去辦醫療,借予學校去辦教育,當然亦會借予炒家或由銀行自己去炒賣。因此,一個健全、發達的銀行體系,對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有極大裨益,重要過政府減你稅收。

  但當銀行有難,銀行自己資金不足時,銀行便不會再借錢出去。於是工廠會結業,店舖要關門,車、樓賣不出,醫院、學校建設要打住,投資市場會萎縮,有這類資產的人的身家亦會日日縮。

政治手段紓緩危機

  因此一個強健的銀行系統可以養活百業、養活整個社會,人人得益;一個殘弱的銀行系統,會使百業凋零、社會蕭條。對任何一個想負責任的現代政府言,保住銀行系統的健全性就等同保住國土安全一樣重要,因為當社會蕭條,上億人失業時,社會一定不穩,政府一定要下台。因此一家銀行的安全性,是經濟問題,可以用經濟手段去解決,但當整個銀行系統的安全性出現問題時,已不再是個經濟問題,不可以單用經濟手段去解決,因為這已上升至成為個政治問題。政治是只求目的,不擇手段的,所謂不擇手段。不是指要做壞事,而是要做好事時,有些之前的守則要放棄一下。

  筆者由一開始便界定美國次按問題是個政治問題,並認為以華爾街及華府白宮的智慧,一定可以解決問題,而且解決問題所需的時間,可以較正常發展所需要的解決時間短。因為有關當局會動用一切資源,用上精明炸彈去速戰速決。最花時間的是有關當局達成共識需時,將一個經濟問題,提升至個政治問題的層次。一旦有了共識,以後政策上的開展,只要不走回頭路,是可以很迅速的。換言之,美國次按問題,可以很快在今年6月便止咳。不過固本培元,則起碼要3至5年。對這點,筆者是否太樂觀了?

  在美國金融歷史上,是不乏經濟問題要用政治手段去解決的例子。1998年的長期資本對冲基金一爆煲時,也謂會拖垮美國金融制度。傳當時的財長魯賓連續打了36個小時電話,與歐美各大銀行,不要齊對長期資本對冲基金迫倉,而是先後有序地讓該基金平倉,再配以當時美儲局的適度減息,一個原認為拖垮美國金融體系及使環球金融體系受壓的危機,就在一個月之內消弭了。美國財長魯賓打長氣電話,肯定不是經濟手段,而是政治手段。這個手段有沒有道德問題?有。為甚麼魯賓只幫這個基金,其他同期有難的基金,如老虎基金,及當時不少在港衝擊港股、港滙的美國基金亦被港府反攻而焦頭爛額。魯賓又為甚麼不去保障這批美國公民的利益?這種擺明大細超,有問題嗎?相信沒有人認為有。

  對於今次次按,不少分析者認為會擴大至美國各個經濟領域,會使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以至蕭條。這是不爭之實,相信美國白宮及美儲局智囊也有認同。對於我們這些非美國當局者言,會十分有智慧地提出一切可能的災難性後果。而對美國當局者言,他們是不能讓這些災難性後果成真,而就算會出現這些災難性後果,也一定要努力找出個解決辦法,去縮細災場,限制災難擴散。

華府不容災難發生

  次按問題是由銀行濫借,濫買了不良的房產抵押而起。一旦樓價下滑便形成虧損。這好像散戶11月初時買了Call(認購證),在前日買了Put(認沽證)一樣,一就是止蝕,二就是坐到底,但後果都一樣。次按銀行與買錯股的投資者都荷包乾塘。

  投資者荷包乾塘,會減少消費;銀行系統乾塘,會減少借貸。怎辦好?很簡單,搵阿媽去度水周轉。銀行的阿媽是各國央行。在以前,各國央行都拉上嚴肅面具,不濫借,以維持其權威性。但如阿媽見到阿仔被人斬到甩手甩腳時,有哪個阿媽不是不問情由,不理阿仔是否咎由自取而被斬,而會立刻出來攬住個仔?怎攬才可以救到個仔?明天續。

撰文:石鏡泉 經濟日報副社長兼研究部主管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 you for share.

TOP

引用:
原帖由 susan728168 於 2008-3-13 11:44 發表 (13-3-2008)石鏡泉-正確第一步圖片1
thank you for share.
首先多謝你的回覆

如果你想多謝發帖人可以比心心佢

唔好只係thank you for share

今次第一次我就只扣一分

下次就會扣多d分的

[ 本帖最後由 fryingsky 於 2008-3-13 12:39 編輯 ]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