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盛傳新鴻基地產(0016-HK)主席郭炳湘三兄弟將會分家,筆者也預期郭老大會自立門戶。這個世界「合久必分」,但也會「分久必合」,筆者認為中石油(0857-HK)、中海油(0883-HK)及中石化(0386-HK)的母公司「三兄弟」應該合併,才能集中力量,對應中國面臨的能源挑戰。
此事當然很難,筆者也不知道何時成事,但這是大勢所趨。下月舉行的全國人大會議,其中一項重要議題是國務部部委改革,組成「大部委」是主旋律,最大可能首先出台的是組建能源部。
《能源法》(徵求意見稿)的諮詢期已於2月1日結束,起草小組現時正整理各方意見及提出修改,之後上報國務院,能否趕及在人大3月5日開幕前提請審議,尚是未知之數。
徵求意見稿中列出,將由「國務院能源主管部門」統一管理全國能源工作,這便是「能源部」;而所謂「能源」,在意見稿中列明是「能夠直接取得或者通過加工、轉換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種資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氣、煤層氣、水能、核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一次能源和電力、熱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政府要組建大部委,國企改革的主調也是合併,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已明確表態,要將現時153家國資委轄下中央企業合併為80家左右,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正是這153家中的石油央企。
筆者期望中石油及中海油首先合併,著手開發中國海域及國際的深海油田,解決中國的石油問題之餘,同時造福全球。
國際油價又突破每桶100美元的大關,其實我們不缺油,在湛藍的深海裏面,蘊藏豐富的石油資源,但需要巨額資金、高超開採技術,同時要解決海域主權問題的爭議,才能大量增加國際原油供應。
早於兩年前,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副總經理、中海油總裁周守為已對筆者說,中海油在「十一五」計劃中一項重要的自主創新計劃,是到水深超過300米以上的水域去找油,他預計全球的深水油藏達到200億桶,這塊資源如能開採出來,便能改善亞洲石油儲量少而用量多的問題。
200億桶是多少?中海油今年的生產計劃是1.95億至1.99億桶,即相等於中海油100年的生產量!
中海油以往只在約100米水深的淺水區開發,現在則一邊結合赫斯基等外國公司技術,在南海試行深水開發,同時在尼日利亞收購了OMLl30區塊,由法國的道達爾公司(Total)作為作業者,進軍國際的深海石油資源。
中石油則在2004年7月獲得國土資源部批出18個南海南部的深水區塊,打破中石油與中海油之間的「陸海分界」,但基於法例所限,中石油只能「自營」開發海上油田,不能對外合作,最多只能聘用外國作業者。
這要追溯至80年代,當時中央為了避免惡性競爭,三大石油公司在業務上有不同的重點,當中中海油主力上游的勘探及開採業務;中國石油集團主攻陸上,並兼營上游及下游業務,下游的成品油銷售業務集中在北方省市;中國石油化工集團主攻下游,並在南方稱霸。然而隨著中國加入WTO,外資列強環伺,中央逐步放開規限,三大石油公司可以跟隨商業原則,決定投資方向。
然而中石油及中海油的陸海分工,有法例規定,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條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採海洋石油資源條例》,雖然只是局限了對外合作部分,但已為中國石油業發展造成很大制約。簡言之,中石油可以「下海」,但不能與外國公司合作合資開發,中海油可以「登陸」但也不能對外合作。
中石油及中海油近年日益壯大,但相對跨國石油集團,資金、人才及技術仍有距離,石油開發是高風險行業,石油集團面對巨大的政治及經濟風險,近年的趨勢是多家集團合作發展大項目以分散風險。
現時大家的希望在深海裏,中石油和中海油各自單獨發展,肯定無法滿足中國快速增加的龐大需求,也無法解決亞洲產油少用油多的局面,各方請努力放下成見及自身利益,為國家、為地球做點事。
昨天參與前輩程翔的元宵茶聚,程翔說他最喜歡林則徐的兩句詩:「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也是溫家寶總理在2003年3月首場中外記者會上引用的名句,願與各位央企老總共勉。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