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12月13日載文《爲什麽歐洲敲打中國是危險的?》,摘要如下:
歐洲針對中國的言辭正變得更具“美國風格”:追求對抗且氣勢洶洶。貿易赤字和匯率問題就是他們手中的“避雷針”,歐盟報復性的威脅已經變得越來越頻繁了。
歐盟最新一輪對中國的“敲打”是愚蠢而危險的。在貿易赤字和人民幣匯率問題上,歐盟的判斷簡直就是無稽之談。的確,歐盟對中國的貿易赤字正在快速增加,2006年達到了1664億美元。雖然人民幣對美元已經升值10%,但自2000年來對歐元卻貶值了25%。
但是,中國和歐洲的雙邊貿易赤字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
歐盟從中國的進口更多,相對而言,從其他東亞國家的進口較少,歐盟的貿易赤字只不過是從後者轉移到了中國身上。那是因爲中國已經變成了出口産品的最終裝配中心,貿易赤字是貿易和産品在全球範圍內重構的自然結果。
對貿易赤字問題的迷戀也掩蓋事情好的一面。低成本的中國進口貨物已經給歐洲的消費者、零售商以及生産商帶來了巨大實惠。2000年以來,歐洲對中國的出口已經增長了兩倍多,比歐盟其他任何出口對象都快。歐盟與中國在商業上確實遇到了問題,這些問題的確存在,不是捏造的。
但以牙還牙的貿易保護主義只能使問題變得更糟,而不是更好。那麽,歐盟該如何做呢?首先,歐盟應該將貿易問題和如民主、人權、氣候變化這樣的非貿易問題區別開來。將這些問題聯繫在一起,只會使中國人立場倒退、變得不妥協。以平和、務實的心態解決商業上的問題要好得多。
其次,歐盟應該給予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認爲中國還沒有達到市場經濟的標準看起來似乎有道理。但這些“標準”都很模糊,而且主觀性很強。如今中國的經濟比俄羅斯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經濟都更加市場化。可是歐盟卻承認了俄羅斯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市場經濟地位,反而沒有承認中國的這一地位。
第三,歐洲和中國可以做出互惠互利的讓步,以此作爲在政治層面貿易談判之外改善雙邊合作關係的一部分。除了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歐盟還應該總體上在貿易補償方面保持克制,如徵收反傾銷稅、中國的“過渡性保障措施”以及反補貼稅等。相應的,歐盟也應該要求中國加強知識産權的保護、進一步開放服務業市場、解除外資進入中國核心服務領域的限制等。
隨著以牙還牙式的貿易保護主義的升級,歐盟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很容易走向終結。歐盟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和投資體,在中國順利的融入世界經濟中發揮著關鍵的作用,歐盟不應該因在虛假的貿易問題上的叫囂而破壞這一難得的機會。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