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主權基金的崛起

中國的主權財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還沒有出師,已經惹來了全世界的目光。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剛掛牌,所有的基金經理都在探討它如何建立投資組合。

證券市場周刊刊登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兼亞洲區首席經濟師陶冬文章表示,人們對主權基金,或感到好奇,或感到警惕;對市場人士而言,這可能是“危”,也可能是“機”。主權基金的最大特點在于“主權”,隱約間可以看到國家的影子。它們與生俱來的不透明性,必然引來猜測和疑慮;它們龐大的規模,勢必對市場走勢帶來影響。主權基金正在成爲全球金融市場的一支新軍,它的崛起對資金組成、市場運作、投資模式都會帶來結構性的轉變。

文章介紹,主權基金的崛起,與全球化有莫大關系。一批新興國家成爲世界的加工廠,經常項目巨額順差常態化,國家又不希望匯率上升過快,于是外匯儲備急速膨脹。中國、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是其中的代表。另一批新興國家則直接受惠于全球化帶來的能源,商品需求增加,石油價格、礦産品價格的長期高企,以及國家對資源開發權力的擁有,制造出另一類國家財富,海灣國家和俄羅斯是其中的佼佼者。這些國家具有政府主導的傳統,市場運作下的理財工具又不完善,于是財富大量集中在主權基金手中。

目前全世界大約有2.2萬億美元主權財富,其中2.1萬億美元集中在20家國家主導的主權基金中。6家最大的主權基金爲:阿布扎比基金(6250億美元)、新加坡(淡馬錫、GIC共3250億美元)、挪威(3220億美元)、科威特(2130億美元)、中國(2000億美元)、俄羅斯(1280億美元)。

目前主權基金還算不上一個大數目。它只相當于全球金融資産的1.3%,其他機構投資者所管理的資産是它的24倍。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主權基金的規模已經超過對沖基金和私人股權基金的總和。由于主權基金集中在少數幾家手中,它們資産配置上的任何變化,都可能對金融市場價格造成舉足輕重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此基金仍在爆炸性擴張中,其影響力一定越來越大。

亞洲美元和石油美元,早已替代歐洲退休基金,成爲美國國債最大的買家。它們源源不斷地向美國提供廉價資本,是美國低利率環境的源頭,是美國及全球增長的動力,是世界貿易全面失衡但經濟卻屹立不倒的支柱。

但這些基金長期困在外匯儲備中,受制于流動性、安全性的限制,回報卻不理想。如果中國“超額”外匯儲備的投資回報可以由4%提高到8%(要求幷不高),新增財富便超出中國全國的教育、衛生、環保預算的總和。資金流出國債,在可承受、可掌控的風險範圍內爭取更高回報,是主權基金的一致趨勢。在這個方面,海灣主權基金的投資策略轉型,步伐快過亞洲基金。

不過,主權基金也面臨著其他基金所想象不到的困難。過于龐大的規模成爲自己最大敵人。主權基金規模往往超過千億美元,每單投資可能以10億美元計算。在債券之外的市場,流動性和交易量往往不足。無論是股票還是黃金,第一個買單出手便帶動價格急升,成爲自己後續買單的障礙。政治敏感度是主權基金的另一敵人。國家的背景很容易令人産生疑慮,政治與國家安全考慮不斷帶來非商業原因的幹擾。美國國會腰斬迪拜港口公司收購美國港口便是一例。

文章認爲,主權基金要想成爲國際金融市場的一員,必須堅持商業性、專業性、獨立性,必須加強透明度,打消被投資國的政治疑慮和阻撓。同時,主體投資應該交由外部基金,進行第三者管理,這樣做一方面淡化政治色彩,一方面建立多策略、多通道的投資組合,加強基金間的競爭,另一方面也彌補了主權基金自身在資源、人才、內部監控上的不足。再者,主權投資不能含有政治上戰略企圖,但必須注意商業上的戰略投資。長期投資成功的訣竅在于選准上升行業的龍頭企業,通過配售成爲戰略投資者。這樣做省去了二級市場上流動性的煩惱,又占據住資本市場的高地。短期市場的波動、股價的起落,幷不重要。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