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東西有重影、影像扭曲如直門框變彎,或視野中央有黑影,可能是黃斑前膜(Epiretinal Membrane)症狀。眼科專科醫生劉大立表示,黃斑前膜有增加及年輕化趨勢,估計與市民多做戶外活動,但缺乏保護雙眼措施有關,有30多歲女會計師也中招。建議市民在戶外要戴太陽眼鏡、多吃蔬果增加吸收抗氧化物均有護眼作用。黃斑前膜是黃斑病變其中一種。黃斑位處眼底的視網膜,當中有數百萬個細胞,為視網膜重要部份、視覺中樞區域,要視力清晰、細緻都要靠黃斑。
劉指隨年齡漸長,如50歲開始,玻璃體會逐漸出現正常老化及收縮。若玻璃體與依附的視網膜黏得較緊,便有機會在收縮時,在黃斑表面拉出很多微細傷口,身體自然反應會修補傷口,便出現增生組織、即一塊纖維膜,形成黃斑前膜,又稱黃斑皺褶(Macular Pucker)。除正常退化,糖尿病、眼底血管栓塞、曾做激光或修補視網膜手術等人士,都較易有黃斑前膜病。患者視野中央會出現黑影,視物時會變形扭曲及重影。
劉引述中文大學2006年研究曾推算本港有15至20萬人有不同程度的黃斑前膜病。他臨床上整體黃斑病變個案,近半屬於黃斑前膜,其餘為涉及細胞退化的乾性老年黃斑病變。黃斑前膜有增加及年輕化趨勢,10多年前只多見於50歲至60多歲人士,現時出現50歲以下的病人,每年平均有10至20宗,年輕至30多歲人士也中招。
黃斑前膜年輕化,估計與港人近年著重健康生活,戶外活動增加,惟缺乏護眼措施而致病。如行山沒有戴太陽眼鏡,讓紫外光直射眼球,都會加快玻璃體老化及收縮,引致提早剝落。加上地球暖化危機,令紫外光越變強烈,都增加對雙眼傷害。市民進行戶外活動,戴帽也不能徹底遮擋陽光。應佩戴太陽眼鏡,陰天期間亦然。
另有動物研究指,電子產品的屏幕藍光,都可增加黃斑細胞受傷或黃斑前膜風險,建議市民減少長時間用電子產品,另避免在暗黑環境玩手機,以免因瞳孔放大致吸收更多藍光。他指出,治療方面可透過手術切走玻璃體及前膜組織,並灌入生理溶液取代玻璃體。要預防黃斑前膜,市民可多吃含豐富維他命C、E、胡蘿蔔素等抗氧化食物,如橙、奇異果、綠葉蔬菜等,減慢玻璃體退化。礙於食物中的維他命,經加熱後會大量流失,生食如沙律可吸收更多。
黃斑前膜病人常會誤解視力下降症狀,與近視加深或睡眠不足有關,有病人甚至以為大腦生瘤。眼科專科醫生劉大立表示,缺乏睡眠不會令人有持續的「眼矇」症狀;加上成人眼球已完成發展,不會因眼球加長致近視。故若眼矇兼視物變形,應及早求醫。曾有熱愛行山的40歲男子,有次行山後,覺得飛蚊症狀增加,檢查顯示左眼有早期黃斑前膜,因男病人沒有戴太陽眼鏡的習慣而出事。
劉指飛蚊症狀如眼前有小黑點或懸浮物,或由於玻璃體過度收縮,之後也有機會出現黃斑前膜。另有30多歲女會計師,今年初因視物重影,曾懷疑睡眠不足或腦部生腫瘤,惟腦部磁力共振檢查未見有異。視力下降影響其工作及生活,病情惡化,最後檢查證實右眼患黃斑前膜,而接受手術治療。她不熱衷戶外活動,平日多埋首工作。而工作座位近窗邊,一度懷疑患病與長時間接觸陽光有關,但不能確定。劉建議市民工作或家居的座位若很近窗邊,可考慮加窗簾,或在玻璃上加設抗紫外線薄膜或塗層。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