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工作忙碌,不少人均有腰背痛問題。有資深骨科醫生指出,其臨床經驗、痛症的首3位是腰、背及腳痛,部分市民對痛症存在謬誤,建議市民多做紓展運動,並教授兩招「護腰秘笈」。伊利沙伯醫院矯形及創傷學部門顧問醫生錢炳航表示,10年前中大一項調查研究顯示,本港有4成人口有腰背痛問題,主要是脊椎關節毛病和慢性肌肉拉傷。
他表示,科技發達,不少市民在網上認識不同痛症,但卻出現不同謬誤:「曾有病人以為臀部痛就等於坐骨神經痛,求診時醫生未檢查,便直接說有坐骨神經痛。」但其實病人可能只是臀部肌肉受傷,而真正的坐骨神經痛、其痛會出現在膝頭。「之前在一個講座上,問市民誰有五十肩(肩周炎),結果人人舉手!」他表示,不少人誤會肩膊痛即是肩周炎,但實情是,手部能舉起者、均非五十肩,真正的五十肩患者,會因關節活動範圍有限,不能舉直手。
錢又指出,骨刺不等於腰背痛,生骨刺也不一定要做手術。一名70歲任職物流業的伯伯,工作時需搬重物,全身卻長滿骨刺,沒有痛、亦不影響身體。他解釋,骨刺是因年老骨質轉弱、身體的自我保護,額外增生骨質結構的作用,是幫忙強化穩定脊椎,並不尖銳,但因在二維的X光片上看起來像刺,故俗稱骨刺。
他又表示肌肉受傷不一定會痛,也可以出現無力情況,他曾醫治一名溜冰選手,選手稱平日跳躍時能轉3個圈,但突然只能轉兩個圈,且在訓練後出現腳震,但沒有痛楚問題,經診斷後,發現原來其肌肉傷了。此外,有醫生會建議腰背痛患者游水,但他卻不建議,原因是游水時身體沒有受重,若運動時不帶重量,出來效果反而「事倍功半」;不過游水的好處是少壓力,不會令肌肉受傷,對活動有困難者會有幫助。
錢炳航表示,外國研究指出,有8至9成痛症未必需要做手術,本港雖未有有關研究數字,但有部分痛症病人其實不用做手術,用物理治療或配合藥物便可。 他與一名物理治療師,於2002年在伊院成立腰背痛門診,轉介適合的病人:「每100個新轉介病人,約有1.6個病人因手、腳不能動、出現腫瘤等,一年後才需做手術,其餘透過物理治療和藥物便行。」目前診所有家庭醫生協助,每月接約32宗新症。
做完運動後不同時間出現肌肉痛,原來都有好壞之分!伊利沙伯醫院矯形及創傷學部門顧問醫生錢炳航解釋,其實肌肉反應的快慢,會反映身體狀態:「若市民做完運動後,當晚或超過2小時後出現肌肉痛,這是一個好的痛(Good pain),因為肌肉反應快,代表身體狀態佳!」相反,市民一旦做完運動後,要隔一至兩日才肌肉痛,代表肌肉反應慢,反映身體狀態一般,這是壞的痛(Bad pain)。他提醒,若市民在進行運動期間出現肌肉痛,代表方法不正確,應立即停止。
有痛症患者長期受痛楚煎熬,伊利沙伯醫院矯形及創傷學部門顧問醫生錢炳航在一名受骨痛折磨的60歲癌婦身上,學懂「生命除了長,質素也重要!」錢憶述,10多年前,一名60歲癌症末期婦人因癌細胞擴散,導致骨痛,連嗎啡也止不了痛,經轉介到腰背痛門診:「作為醫生眼見她痛得咁慘,當然想盡辦法為她止痛!」
他替婦人做了一個詳細檢查,在她覺得身體痛的地方都打一枝局部麻醉針,之後婦人行動即時變得方便,痛楚減少、感到開心。錢指深知婦人患末期癌症,其實也藥石無靈,故跟她說:「只要你痛就嚟,我幫你打枝針。」在4至5星期後,婦人向他表示:「骨痛雖然減少,但體力變差,應該唔會再嚟。」他坦言當下感受到生離死別,更發現為病人止痛很重要,該婦人不久後去世,他認為,壽命除了長短、生活質素也非常重要。
今年59歲的錢炳航,1983年於台灣大學畢業,兩年後回港在伊院實習,翌年正式成為該院骨科醫生,在伊院服務至今30年,今年獲醫管局頒「長期服務獎」。他表示,由實習至執業均是在伊院,笑言在實習期間,曾因打羽毛球而斷手,故當上骨科醫生也是很適合;未來他希望儘量可縮短病人輪候骨科的時間、以及在臨床治療上有突破,繼續幫助有需要的病人。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