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成年人便甚麼也懂,其實很多人的基礎活動能力仍是小學雞程度,令他們難以投入和參與各類運動,甚至因此而怕了運動。事實上,只要有適當的訓練,人人都能輕鬆做運動,享受運動帶來的樂趣和對健康的益處。
二十多歲的Eric,自小就不太喜歡運動,尤其是球類活動,往往因為自己太過笨手笨腳,辛苦自己之餘更成為嘲笑的目標,也擔心因此而變成容易受傷的男人,所以明知運動對身體好也可免則免,即使朋友拉隊去行山或游泳,他亦寧願缺席。
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體育運動科學系夏秀禎教授表示,一個人的運動表現不佳,可能與幼時未有學好基礎活動能力有關,有些人更因基本功不足,長大後對任何運動也沒有信心:「驚做得唔好,所以唔做。」不但影響他們參加運動的動機,更會妨礙透過運動進行的社交活動。
她說,很多運動也要有技巧才能成功:「例如個波傳埋嚟,接唔接到,點樣接,技巧成唔成熟,假如一個人不懂得箇中技巧,個波打到埋個心口先接,接到都會痛苦,於是就會唔鍾意,日後也不會再參與。」
甚麼是基礎活動能力?基礎活動能力(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簡稱FMS)是指基本的運動能力,主要涉及13 種身體移動及非身體移動技巧,包括跑步、滑步、跳躍、拋接、投擲及轉身等等。
夏教授稱,FMS 的技能在初小的體育課中有教授,若小朋友在此階段未能學到,便可能成為弱項,影響日後運動表現及參與運動的意慾,惟現時的課程設計並未在較高年班繼續教授FMS。「其實唔同年齡都可以學FMS,如果適齡時掌握唔到,過咗就唔教,咁樣其實唔啱,應該要繼續訓練。」
她指出,若小朋友能夠掌握及熟練FMS,做各種運動也會更加得心應手,但現時並無FMS 的評估標準,以致難以全面了解學童的運動能力。
兒童的運動能力不足,亦可能與他們運動時間不足、少練習所致。夏教授稱,FMS 要透過訓練才能掌握和熟練,但現時的孩子「玩的時間太少」,過去調查過700 多名兒童的研究顯示,只有約8%的兒童每日有1 小時中強度運動,通常初小或以下的小朋友每日只要20 至30 分鐘的活動時間,高小開始更減少至只有十幾分鐘。
她強調,運動並不會影響學業,只要學童適當分配時間,進行適量的運動不但無礙學習,更可以改善專注力和健康。
近年研究發現學童在參與體力活動有明顯下降趨勢,導致學童體重出現過輕或過重的兩極化現象。為繼續鼓勵更多學童投入運動,中大教育學院體育運動科學系獲資助舉辦「可口可樂基金會活得至『繩』計劃」,邀請各區學校參與。計劃除了推廣跳繩及舉辦花式跳繩比賽外,也會為學童評估基礎活動能力,以得出全港首個學童FMS 數據庫,將有助完善FMS 的教學及訓練。
夏秀禎教授稱,看到參加和不參加跳繩活動的學生,FMS 有明顯的差異。她說,跳繩是一個很好的運動,屬於中高強度運動,可以訓練體能,而且毋須太大的空間便可,很適合香港的環境,尤其是花式跳繩,當中包含很多FMS 技巧,讓喜歡挑戰的年輕人可以不斷追求進步的空間及成功感。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