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營養師教路:食素不缺「養」

無可否認,食素是一個潮流,像久不久就聽到有人表示食素後身體愈來愈好,聽者可會心鬱鬱,也想加入成為素食一分子?食素都是為了健康,那麼在開始前,先對素食有正確認識,只要吃得其法,自會得到成效。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註冊營養師李應文表示,素食一向給人一種健康的感覺,的而且確,素食食材以植物為主要食糧。「天然的植物性食物,多數是高纖、低脂和低熱量,且不含膽固醇,故它們不但能增加飽肚感,有助控制進食份量,更能減低肥胖及患慢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和糖尿病的機會,並預防便秘及減低血膽固醇過高的問題。」至於蔬果和豆類,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和植物化學物,適量進食能增強抵抗力,或有助減低癌症。

可是,現時不少食品製造商為了迎合顧客口味,出產了不少加工的素食製品,加工過程中可能會令到本身有益的營養素流失,同時加入調味料,使鈉質含量較高,增加高血壓的風險。「部分甚至採用高脂肪的烹調方法(如豆卜、油豆腐、炸支竹),長期進食此類加工素食,使素食失去以上的好處,更會增加肥胖及慢性疾病的風險。」素食者必須理解這一點,適當進食合適的素食。

他表示,任何人士都適合吃素食。然而每個人的健康情況有別,其他素食者的飲食方式,不一定適合自己。簡單來說,某些人群在進食素食時可能要多加注意:

1.孕婦、哺乳期婦女嬰兒及發育中的小朋友及年青人:
他們需要的營養素較多,要特別注意素食容易缺乏的營養素,尤其是蛋白質、鐵質、鈣質及維生素B12,以免影響生長。

2.腸胃有問題者、長者及進食有困難者:
由於植物性蛋白質的食物質地較為粗糙,較難被這類人士進食及消化。此外,素食者往往需要進食較多的份量,例如要提供相等40 克肉類的蛋白質,便需要進食80 至120 克豆類,對於容易感到飽或胃口欠佳的人士,有機會未能夠攝取足夠營養。

3.患有痛風症人士:
豆類往往是中、西式素菜食譜中的主要食材,而豆類食品的普林含量較高,他們要小心持續以豆類為主食,會令到普林的攝取超標,導致痛風症病情加劇。菇菌類食材也含有很高的普林,同樣不利病情發展。

在營養角度看,素食者如能妥善安排食物種類及份量,突然轉食素是對身體健康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較易肚餓,因為吃肉時,當中的脂肪消化需時,故飽感較持久。「素食的食材一般消化時間相對地較快,容易覺得餓,要少許時間適應。萬一真的飢腸轆轆,食主餐時可加入纖維豐富的食物,如在白米中加入糙米或紅米煮成飯,有延長飽感的作用。」有意食素者,宜逐步調整心態,先從整個星期的其中一餐開始食素,繼而整天,最後慢慢減少肉食的日子。

有些素食初哥表示,初時會感到氣力減退,原來與蛋白質長期攝取不足有關。「人體每日需要足夠蛋白質幫助肌肉正常發展、維持免疫力,這對青少年發育尤為重要。茹素人士需格外注意每日攝取的蛋白質是否足夠,素食的主要蛋白質來源是豆腐、豆乾、豆漿、腐竹、乾豆類及素肉,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就不容易有疲倦的問題發生。」

食素也要注意鐵質的吸收,它是製造紅血球的主要元素,不足夠有機會出現貧血症狀。「素食者的鐵質主要來自深綠色蔬菜、豆類、木耳、全麥包、提子乾等,但植物性的鐵質比較難吸收,建議同時進食維生素C 豐富的食物,例如於餐後進食橙、奇異果、士多啤梨等,或是在菜式中加入高維生素C 的食材如青椒、紅椒、椰菜及菠菜。」

一直令到不少素食人士擔心無法從飲食中攝取足夠的,還有是維生素B12,因為它主要在動物性食物中才含有。基本上,一些天然的食物如海藻、海帶,或一些強化食物如維生素B12 強化的早餐穀物片,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2,其他發酵的豆類食品,例如日本麵豉、腐乳、韓國泡菜都含維生素B12。「發酵豆類食品的鈉含量比較高,並非理想的維生素B12 來源。若然還是擔心維生素B12 攝取不足,可以諮詢醫生及營養師,是否需要服食維生素B12 補充劑,以免長期缺乏維生素B12,造成巨幼細胞貧血及神經損傷。」

鈣質也是素食者容易忽略,主餐缺乏了鈣質的話,建議在下午茶點時間加入一些高鈣食物,如低脂乳酪、高鈣豆奶或低脂奶等。一個合適的小食或頭盤,是能夠補充主餐營養素上的不足,份量亦不會影響進食主餐的胃口。

素食分為幾類,如奶素食,不吃所有肉類、家禽、魚類、蛋及蛋製品,而會進食奶類產品及奶。蛋奶素食,不吃所有肉類、家禽、魚類,會進食蛋、蛋製品、奶類產品及奶。全素食,不吃所有肉類、家禽、魚類、蛋、蛋製品、奶類產品及喝奶。其中奶素食和蛋奶素食,最不容易令進食者缺乏營養素,至於全素食人士,只要在份量和取材上選擇合宜,對身體有利無害。

李應文認為,注意均衡飲食,以多菜少肉及減少進食高油、鹽、糖的飲食方法,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素食與否並不會對健康有太大的影響。「就算放棄素食,也不等於可放任自己進食肉類,因為進食過量肉類會增加肝臟及腎臟的負擔,使骨骼中的鈣質流失。當中的動物脂肪更會令血膽固醇上升,不利心臟健康。」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