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要預防紫外光破壞皮膚,防曬措施不可少,但皮膚科醫生指出,尤其女士們選擇防曬產品時不應只顧美白,忽略了產品若含過多化學物質,有增加皮膚敏感的風險,導致紅腫及痕癢等過敏反應,反而得不償失;也有人誤以為防曬產品防曬係數越高越好,其實SPF50已足夠應付戶外活動的防曬。
記者:嚴敏慧
仁安醫院皮膚科顧問醫生趙麗珊表示,紫外光中會損害皮膚為UVA及UVB,前者會令膚色變深色,形成色斑,UVB則會令皮膚發紅,灼傷皮膚。紫外光亦會令皮膚細胞變異,增加患上皮膚癌風險。
她指出,防曬產品的物質主要分物理性及化學性,物理性原理為反射紫外線,主要使用Zinc oxide(氧化鋅)或Titanium dioxide(二氧化鈦)化學物,適合皮膚敏感人士使用,但這類防曬顏色偏白,塗上面部後像塗上厚粉底不太自然。至於化學性防曬則會吸收及分解紫外線,防曬效果較好,沒有顏色,質地不會太厚,但較易令人出現敏感反應,尤其是PABA(Para aminobenzoic acid,氨基苯甲酸)成份。
市面防曬產品多為上述兩種原理物質混合製成,雖然化學性原理防曬物部份人使用後或會敏感,但趙指,敏感多數不會在塗抹產品後即時出現,較多會在兩至三日後才發作,曾有病人帶同新購買的防曬霜到日本旅遊時使用,到旅程第3天皮膚始出紅疹及痕癢,回港後求診相信是由防曬產品導致。她建議轉換新產品時宜先在頸、手背等地方測試,數天也沒有敏感反應才用於面部。
定時補塗最重要
防曬係數選擇非越高越好,以反映防UVB的SPF為例,SPF30指較正常會曬紅多30倍時間的保護,趙舉例,若本身15分鐘會曬紅,用SPF30可保護皮膚450分鐘,SPF50的保護時間為750分鐘,超過12小時,故SPF再增加差別也不大。至於防UVA的防曬係數參考,日本用以PA「+」至「++++」表示,歐美國家會用PPD數字標示。
趙建議,一般日常活動如返工、返學,使用SPF30、PA++或PPD4-6的防曬產品已經足夠;若要戶外活動,則應使用SPF50、PA+++至++++或PPD6或以上產品,並應在出門前15至30分鐘前要使用產品。但最重要為定時補塗,「流汗、油脂都會令防曬產品減弱效果」,日常使用應在中午時分補塗防曬,戶外活動應一小時補一次,烈日下更應使用陽傘、戴帽等加強保護。
女士一般的防曬意識較為足夠,但男士普遍少用防曬產品,另鼻尖、額頭、面頰等突出的地方最易曬傷,而耳朵、頸等則較易忘記使用防曬產品,要特別留意。
防曬知多啲
問:陰天或室內是否要塗防曬產品?
答:陰天也有紫外光,但有雲層阻隔會較弱,室內若坐近窗邊位置,也會接觸到紫外線,亦需使用防曬產品。室內燈飾若使用白光,較少會有紫外光,但一些射燈、水銀燈則會釋出少量紫外光。
問:身體與面部是否要用不同防曬霜?
答:理論上無分別,但面部皮膚較敏感及較薄,測試新防曬產品時應先塗手背,數天沒敏感才使用。
問:不同質地的防曬產品是否不同?
答:相同係數的防曬效果沒有分別,但要留意使用份量,如噴劑及液態用量要較多,如使用過少或塗抹不均勻,會減弱效果。膏狀則不能塗太薄,以手指尖為一個塗抹單位,額頭、每邊面頰、鼻及下顎均要使用一個單位份量。
問:防曬係數如何選擇?
答:日常使用SPF30、PA++或PPD4-6已足夠。戶外活動應用SPF50、PA+++至++++或PPD6或以上產品。
問:化妝品已含防曬係數,使用前是否要再使用純防曬產品?
答:如要戶外活動,化妝前要使用純防曬產品,因為化妝品防曬係數一般不會太高。
問:曬傷怎樣辦?
答:若非嚴重曬傷,只一般脫皮、紅腫等可自行護理,先要避免再曬太陽,且因皮膚受傷,鎖水及油脂分泌功能變差,需要塗潤膚膏加強保護,以無香料及防腐劑為佳,使用蘆薈也可,清涼質感會令患處降溫。
資料來源:仁安醫院皮膚科顧問醫生趙麗珊
from:
http://hk.apple.nextmedia ... 150518/19151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