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或肺炎患者一旦出現嚴重併發症,隨時需要儀器輔助呼吸以保命,公立醫院於2009年引入俗稱人工肺的體外膜氧合器治療,治療效果較使用傳統的呼吸機為佳,在剛過去的流感高峰,人工肺的使用率很高,患者曾佔用公院近一半相關資源,醫學界正研究使用或會更安全的低流量人工肺,瑪麗醫院也有開展相關治療。
導管較小助減風險
醫管局深切治療部中央統籌委員會主席殷榮華醫生指,人工肺對於治療由豬流感、流感及嚴重肺炎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症均有幫助,部份嚴重肺炎患者,即使採用呼吸機也幫助不大,此時人工肺派上用場,透過儀器幫助增加病人血液中的氧份及去除二氧化碳,幫助病人肺部復原。本港現時約有12部人工肺,分佈在5間公院的深切治療部,在剛過去的流感高峰期,曾同時使用5至6部人工肺。
殷指人工肺的運作是由醫生在病人的下腔靜脈插入導管,經高速離心器抽走體內血液,再經人工肺在血液加入氧氣及去除二氧化碳,再回流到右心房。他表示,現時醫管局主要使用高流量人工肺,即每分鐘血液流量達4至6公升,但因高流量人工肺導管直徑有8至10毫米,替病人插入導管時,有插穿血管導致出血等風險,併發症機率約少於5%,故醫學界正研究使用導管較小,只去除病人血液二氧化碳的低流量人工肺,配合呼吸機治療,分析可否降低治療風險,估計最快到2019年才有確實研究結果。
記者伍雅謙
from:
http://hk.apple.nextmedia ... 150520/19153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