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春天易精神萎靡生薑茶驅寒濕

春天易精神萎靡生薑茶驅寒濕圖片1
立春之後,天氣開始潮濕多霧,容易出現寒濕症狀,如經常感到頭重及精神萎靡等,中醫師建議可飲用簡單易做的薑茶驅寒化濕。除寒濕外,春天也會出現濕熱症狀,喜歡在寒春打邊爐,其間飲用大量生冷飲品如汽水啤酒等,易令濕熱內困,造成濕熱,出現口氣及大便燥結症狀,可以飲薄荷茶及熱酸梅湯消滯去濕。

記者:伍雅謙
註冊中醫師譚莉英表示,春天是去濕好時機,但濕重分為寒濕及濕熱,需針對症狀作出相應調理。寒濕是因天氣寒冷加上濕度偏高,令寒氣入體,以體虛的長者較多。最明顯的症狀是水腫,如面腫、眼肚腫、牙肉腫、手指腫脹無法戴上慣用尺碼的戒指、腳腫令鞋子穿不上等。因脾臟主管肌肉四肢,脾虛生濕也會令四肢重墜及體重增加,出現頭頸重墜、精神萎靡、口淡淡、食慾不振、臉唇色白及手腳冰冷等不適,部份人更會出現大便稀淌。

雖然濕熱症狀大多出現在炎夏,但原來春天也有機會患上濕熱,症狀如失眠、口氣、口乾口苦、出粉刺及大便燥結等。譚指,患者以年輕人居多,主要與生活及飲食習慣有關,譬如新年期間飲食過於油膩飽滯,進食過多熱氣食物如打邊爐、燒烤、補品及飲用過量酒等,又或經常熬夜,令身體熱度偏高,便會形成濕熱。她提醒,不少人在打邊爐時會飲用生冷飲品如汽水,此舉容易造成濕熱內困,是春天濕熱的元兇。
春天易精神萎靡生薑茶驅寒濕圖片2
濕髮入睡易頭痛

譚建議,寒濕人士可進食適量辛味食物去濕,如生薑、洋蔥及肉桂等,飲用生薑茶有助驅寒兼化濕;也可進食溫熱性食物如南瓜、紅棗、合桃等加熱腸胃。濕熱者則可進食冬瓜、絲瓜及薏米,具利水消腫之效;又或飲用一杯薄荷茶消滯去濕。嚴重者每週可飲用三次去濕湯水,甚至加入針灸疏通經脈。去寒濕可針灸曲池、水道及三陰交等穴位,濕熱者則針灸列缺穴、風池穴及太衝穴,若飲用湯水後仍未能解決症狀,便要向中醫師求診。

人體經絡需要一定水份,若本身沒有濕重症狀,譚提醒切勿胡亂自行去濕,因經絡水份不足,體內血液濃度便會提高,令血液黏稠及堵塞,增加心血管病變風險。要預防濕重,要避免進食過於油膩及重口味的食物,以防脾胃轉差;洗髮後要立即吹乾頭髮才入睡,防止濕氣困入腦內,造成頭痛,尤其是長髮女士,濕髮會黏在頸背影響肺臟,容易患上感冒傷風;而地板濕氣較重,也勿直接睡於地板上。
from:http://hk.apple.nextmedia ... 150225/19054149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暖薑水浸腳15分鐘保健

春天易精神萎靡生薑茶驅寒濕圖片3
譚莉英指平日按摩穴位可預防寒濕。

【孕婦不宜】
香港天氣潮濕,日常也要注意去濕方面的保健。坊間一些稱聲可吸濕的腳貼,用家於睡眠前貼在腳底,翌日朝早撕下便可連帶去濕氣。但註冊中醫師譚莉英指出,有關腳貼的聲稱功效並無中醫學根據,建議脾胃虛弱及容易濕重人士,可透過薑水浸腳、針灸及「走罐」進行去濕保健。

譚建議以拳頭大小的生薑煲水後,將薑水加入浸腳用的暖水內,水位設在膝蓋以下,每日浸十五至二十分鐘便可,對去除寒濕及濕熱均有幫助,但孕婦及產後餵哺母乳的媽媽則不適宜使用。市民若要預防寒濕,平日可自行按摩百會穴、氣海穴、命門及足三裹等穴位,或經註冊中醫師對上述穴位進行針灸及佐以艾灸驅散寒濕。因艾灸所用的艾葉,氣味也有療效,能經皮膚滲入,配合熱力通過經絡來調理臟腑。此外,也可以走罐帶走體內濕氣,用拔罐在背部膀胱經推動,調節人體經絡及臟腑氣血。

記者伍雅謙
from:http://hk.apple.nextmedia ... 150225/19054158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