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套入真骨切割彎腳變直3D打印骨模矯形

套入真骨切割彎腳變直3D打印骨模矯形圖片1
3D打印技術在醫療應用越來越廣泛。骨科醫生利用電腦骨骼立體影像,再配合3D打印技術,為嚴重「O形腳」或「X形腳」病人,度身訂做手術用的骨模,在截骨重置後,進行內置金屬固定,將病人彎腳變直。病人術後毋須佩戴又大又重的外置固定金屬架,不但留院時間縮短,術後康復更快。現已有四宗成功個案。

記者:嚴敏慧
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骨科專科醫生廖敬樂表示,O形腳或X形腳等下肢畸形,不但影響外觀,病人步行時容易疲勞,嚴重更會令關節提早退化。若中度下肢畸形已出現痛楚,或嚴重下肢畸形個案也應接受手術,以免膝關節受損。

留院二百日減至四日

傳統手術原理是將大腿骨、脛骨及足踝骨重組,回覆正常的中軸直線。廖指,手術需要根據腳骨變形程度,切割和旋轉股骨及脛骨,以糾正腿骨弧度和關節角度,將彎曲腿部變直。病人術後需佩戴外置金屬固定支架半年至一年,初期更要做兩至三次的調校,確保腳骨沒有移位。不過,支架上的鋼釘會穿刺皮膚,傷口需每日清洗,以減低感染風險,病人普遍住院長達二百多日,膝關節亦因受束縛難以活動,拆除支架後需進行復健。

若能以內置金屬固定代替外支架,術後護理將大有改善。惟手術難度在只靠目測,難準確掌握矯正骨骼角度,落釘或上金屬板固定骨骼有移位風險。但以3D立體打印技術,加上電腦骨骼立體影像,則可解決問題。

廖指,先利用電腦掃瞄取得病人已變形的骨骼立體影像,再在電腦進行評估及計算切割位置及矯正幅度,然後用3D打印技術製作一比一大小的假骨,及已顯示切割位置、有復位指引的專用骨模,在手術時將骨模套入真骨,再進行切割、重置及固定,準確度大為提升,最後將鋼片及鋼釘固定骨骼,取出骨模,便完成手術。

由於沒有外置固定架,病人術後翌日可落床學行,平均四天可以出院;而術後十二至十八個月後,需將鑲入的內固定鋼片及釘取出。3D輔助手術成本約為兩萬多元,比傳統手術僅外置支架已需四萬多元便宜。不過,3D手術不適合下肢需延長、身體有感染、患惡性腫瘤,以及開刀位置不夠空間鑲上內固定金屬片的病人。

3D打印技術輔助腳部矯形流程

1.病人進行詳細立體電腦掃瞄
2.醫生根據3D影像瞭解骨骼變形情況,計算切割位置及矯正角度
3.以3D打印技術為病人度身訂做假骨及手術用骨模
4.醫生可預先使用假骨及骨模綵排手術
5.真正手術時,將骨模暫時固定在真骨骼上定位,以準確角度切割及接駁
6.骨模在手術中會被分件移除
7.鑲鋼片及釘固定骨骼,手術完成
資料提供:廖敬樂醫生
from:http://hk.apple.nextmedia ... 150120/19009012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術後免戴支架

套入真骨切割彎腳變直3D打印骨模矯形圖片2
為3D打印骨模

二十四歲的Ann四歲時確診佝僂症,隨年齡增長,雙腳越向外彎曲,嚴重的「O形腳」招來別人怪異目光,步行稍久便膝痛及腳跟痛。中學時醫生建議她做矯形手術,但對佩戴外置支架感到驚慌而拒絕,直至去年知道有新技術配合,術後不用戴支架,才決心做手術。她更是本港首位雙腿接受3D打印技術輔助下,進行下肢矯形手術的病人。

Ann於去年三月初進行手術,先做右腳,分別切割大腿骨及小腿骨,調整角度重新接合及固定,兩周後再進行左腳手術。

她指,兩次手術的翌日,可用助行架輔助落地學行,後接受兩個月物理治療,可正常步行。現時腳變直令她可穿緊身褲,腳痛不再,行街可以「行耐啲」。

記者嚴敏慧
from:http://hk.apple.nextmedia ... 150120/19009014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