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神經線被擠壓,可致面肌痙攣

老人家說「眼眉挑」是不吉利的徵兆,但有些人的面部肌肉真的會不斷跳動,即使想停止也無法控制。這種源於神經線受壓的面肌痙攣並不罕見,容易令人誤會患者「藐嘴藐舌」,嚴重時更會影響眼皮活動,導致眼睛難以張開,視物也受到阻礙。任職售貨員的黃小姐,經常都被客人投訴她「嘴藐藐」沒有禮貌,尤其是時不時「戚起」嘴角,似是對客人有所不滿。其實,患有面肌痙攣的黃小姐是有苦自己知,她根本沒有對客人不禮貌,只是無法控制左邊面部的肌肉跳動,以致表情有時會變得古古怪怪,即使上級知道她的情況,但對於客人的投訴也愛莫能助。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方道生表示,面肌痙攣(Hemifacial Spasm)的成因是控制面部肌肉活動的第7 腦神經、即面神經出現問題,例如受刺激或發生病變,因而發出不正常的指示,導致相關的面部肌肉不自主地跳動,而緊張、情緒波動及睡眠不足時會誘發或加劇症狀。為何第7 腦神經會出現問題?方醫生指最常見是面神經的出橋腦根區(REZ),被走過的動脈血管長期撞擊,令神經線因為壓迫而逐漸變薄,甚至出現短路和病變。他稱,暫時仍未知道為何血管與神經線會貼在一起,但相信與人體的變化有關,「神經線會老化,血管也會因年老和生活習慣而硬化」,於是本來沒有接觸的兩個組織慢慢走近,也因此面肌痙攣多在三十多歲開始發作,但亦有十多歲的年輕個案。

雖然面肌痙攣並不會帶來痛楚,也不會直接威脅性命,但就可以令患者陷入尷尬處境,社交和工作上也可能受到影響。方醫生直言,很多需要面對群眾的病人,如教師、售貨員等,都深受病患損害外觀帶來的影響。當病情持續經年後,肌肉會變為長時間繃緊,患病的半張臉會明顯上提,嚴重時連眼皮也會無法正常打開,病人看事物會「愈來愈矇,好似單眼佬咁」。過去醫學界對面肌痙攣的認知不多,直至腦磁力共振檢查的出現,才能讓醫生透過掃瞄瞭解位於腦內的面神經狀況,若發現是由動脈血管擠壓造成,便可以採用手術方式處理。

方醫生稱,神經減壓術的重點是把面神經與血管分開,並在兩者之間放入特別的纖維墊作為緩衝,這樣便能根治問題。雖然需要打開頭骨進入小腦附近進行手術,但過程中醫生毋須切除任何組織,因此並不屬於高風險手術,惟手術可能有神經線受損及血管爆破等併發症。他說,如果病人可以在較早期接受手術,成功率可高達九成半,而患病時間愈久、神經線病變愈嚴重則成效會較低。

除了手術之外,注射肉毒桿菌毒素也可令面部肌肉放鬆,減少肌肉痙攣的情況。方醫生指此方法是治標不治本,有效期約為3 至6 個月,而療效也受注射位置、耐受等因素的影響。至於藥物則可穩定神經線,但會有暈眩等副作用。

發生在面部的三叉神經痛,病因與面肌痙攣相似,很多都是由於神經線受到壓迫所致。方道生醫生指出,面肌痙攣主要影響外觀,而三叉神經痛引起的面痛可以令人十分困擾和痛苦,「風吹過就好似俾刀割咁,一日可能割十幾二十次」,也因此更需要接受適當的治療,否則患者每天都要承受很大的痛苦。

三叉神經痛主要是源於負責面部感覺的第5 條腦神經,受到刺激而產生異常信號,於是引起各種不正常的感覺和疼痛。方醫生稱,如果藥物或神經線減壓手術也無助紓緩痛楚,可能需要切斷有問題的神經線以消除劇痛,但此舉會破壞到相關範圍的所有感覺,即使有危險如吹沙入眼也可能無所覺,故只能作為治療的「最後一」。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