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歲的阿強是足球隊成員,跑步訓練後總覺得膝蓋不適,通常休息後疼痛得以舒緩。起初他以為是運動量大導致不適,但調整運動量後疼痛仍持續,後來連一般走路、上落樓梯、蹲下、跑和跳都有困難,更發現膝蓋下端位置出現硬塊。最近他由父母陪同到運動創傷門診求診,並問我:「強仔是否患上骨癌?」檢查後我向他們說不用擔心,阿強只是患上青少年常見的「脛骨粗隆炎」(Osgood-Schlatter Syndrome)。
此症好發於活動力強的青少年,尤其需要大量股四頭肌收縮的運動,例如足球、排球、籃球、田徑、單車等。男性比例遠高於女性,約五比一,大部份12至16歲出現症狀。
症狀或持續至20歲
脛骨粗隆的位置在膝蓋關節正前下方近端有突起處,這是髕骨韌帶連接到脛骨的地方,當四頭肌收縮時會牽動韌帶令膝蓋伸直。運動員因為要反覆拉扯髕骨韌帶和脛骨相連地方,較易造成撕裂引致脛骨粗隆炎。
年輕運動員易得此症,因年輕人骨頭的強度還未及肌腱強壯,在脛骨粗隆的生長板部份因為反覆拉扯很容易發炎,脛骨粗隆會更加明顯突起。典型症狀是脛骨結節壓痛,較嚴重的會有局部紅腫,特別在劇烈運動後會惡化,很多時休息和冰敷後會好轉,有需要時可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止痛藥,物理治療可加快舒緩症狀。
即使症狀已舒緩,腫起的硬塊不會消失或變平,下一次打波時可能會再復發,這種情況通常會持續至18至20歲。當骨骼發育完成,脛骨粗隆和脛骨融合一起,症狀才會完全消失,只有少數頑固個案需要手術切除突起的骨塊,或夾雜在髕骨韌帶中間的鈣化物以徹底治療。
隔週二刊出
撰文:香港賽馬會運動醫學及健康科學中心執行總監容樹恆醫生
from: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1118/18939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