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拔罐療法歷史悠久,可疏通經絡及調和臟腑,並有保健與治療效用。中醫師指出,隨著低頭族增加,或使用電腦致周身痛症的年輕病人增加,令拔罐不單止是中年人或長者常用的治療,近年更有中學生也要拔罐改善頸痛。拔罐治療有一定步驟,自行家居拔罐隨時弄傷皮膚,宜由註冊中醫師主理。
記者:梁麗兒
拔罐法即吸筒療法,古稱角法,西漢古籍《五十二病方》曾記載,當時已有人用角法治療皮膚毒瘡等疾病,以吸血排膿。其後擴展至治療其他疾病,現代拔罐法可用作治療骨科病,如「落枕」、頸椎病、腰肌勞損、肩周炎。內科疾病如傷風感冒、頭痛咳嗽,月經過多或過少、痛經等婦科病也可使用。
【治療腰痛】
在腎俞及大腸俞進行拔罐,可治療腰痛。
嚴重者須點刺放血瘀
仁濟醫院曾卓明中醫痛症中心註冊中醫師何智泉表示,拔罐法以罐為工具,以燃燒排走罐內空氣,產生負壓,然後吸附指定穴位約5至10分鐘,如腰痛會在腎俞、大腸俞等穴位拔罐,頸痛則會在百勞、肺俞等穴位拔罐。以疏通經絡,即以促進血液循環治療痛症。中醫認為「不通則痛」,故拔罐的刺激及溫熱作用,可疏通經絡,對付各種炎症。
早期拔罐法採用的罐為竹罐,但吸力有限或會「吸唔實」,之後出現由陶瓷造的陶罐,但較易打碎,現代拔罐所用的玻璃罐吸力較強,中醫師可從外觀察到皮膚變化。常用方法包括火罐法,如閃火法、滴酒法及貼棉法,均是將酒精以不同方式沾在罐內,之後燃火抽氣。另有其他方法如水煮法,即用滾水排氣,或用中藥煮竹罐等。對於較嚴重痛症,中醫師或會使用「刺絡拔罐」,即在點刺部位進行拔罐,放走血瘀。
【反映病情】
罐斑的顏色及深淺度,可反映病情及嚴重程度。
坊間排氣拔罐無療效
他表示,臨床上最多病人因頸痛腰痛,或各種內科病如傷風感冒接受拔罐療法,尤其港人多低頭族及有久坐習慣,容易因錯誤姿勢,如長時間低頭玩手機,導致頸肌、腰肌勞損,求診病人不乏辦公室一族、司機、甚至中學生。曾有16歲中學女生因持續頸痛求醫,檢查顯示其頸部已失去正常的生理弧度,懷疑與長期低頭溫書、練琴及用電腦有關,痛症更令她抬頭乏力及未能集中精神。這名女生接受拔罐療法三星期後,情況有改善,但平日須習慣減少長時間低頭。
在冬季,體質屬陽虛者,如怕凍及夜尿多,或氣虛即容易攰及出汗、說話有氣無力的人士,都容易受風寒襲擊,導致周身骨痛或患上感冒,尤其居住在近海邊者,適合進行拔罐作治療。
他建議市民應找有相關經驗的註冊中醫師,及在環境衞生的診所進行拔罐,不應自行或替家人進行,「一般人未必可以掌握到火喉,例如用幾多火酒量、燒幾多個圈,個罐大細唔同,做法都唔同」。坊間出售的排氣拔罐,並無溫熱作治療之用,一旦「出手太重」可導致引力太大,會增加出水泡、弄傷皮膚等風險,結果隨時弄巧反拙。
from:
http://hk.apple.nextmedia ... 141123/18944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