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遺傳影響穿耳致蟹足腫

遺傳影響穿耳致蟹足腫圖片1
愛美一族穿耳洞為要佩戴美型耳環,但耳垂穿孔之處突長出如螃蟹腳般的肉瘤實在嚇人。這種醫學界俗稱為「蟹足腫」的疤痕增生,原來與遺傳基因有關,難以預防。外科醫生指出,不少市民對蟹足腫有誤解,常見如誤以為與飲食有關,延遲求醫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蟹足腫是一種疤痕組織增生引起的良性皮膚病變,由於增生組織變得又紅、又肥厚,似張牙舞爪的螃蟹腳,故又稱蟹足腫。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表示,蟹足腫與遺傳有關,如父母曾有蟹足腫,子女也有的機率比一般人高。蟹足腫常見於皮膚傷口,如暗瘡、蚊咬或燙傷,尤其張力大、容易牽扯的傷口位置。逾半出現在耳朵,包括穿耳後,傷口出現疤痕增生,其餘在前胸或背部。注射疫苗的針口也容易有蟹足腫,在臨床治療上很常見。

穿耳人士中約3%會出現蟹足腫,部份人即使未有傷口發炎,也會在穿耳一段時間後出現蟹足腫。陳東飛表示,蟹足腫不會致命,但會影響外觀,部份人會有痕癢、疼痛等不適,但事前難以預防,「穿耳之前最好睇嚇自己同家人係咪有過蟹足腫,如果自己身體已經有,穿耳之後有嘅機會就好大」。在手術傷口使用除疤膏或除疤貼,也有助預防蟹足腫。

切除手術復發風險高

及早正確處理蟹足腫,也可避免對生活造成影響,惟不少人對蟹足腫存有誤解,他表示,常見誤解包括與處理傷口不當有關,或有傷口時無戒口,如常吃雞蛋、海鮮致傷口不正常癒合等。他強調,消毒傷口可減少發炎風險,但非直接預防蟹足腫的方法。飲食會增加出現蟹足腫的風險,也無科學研究證實。

不少患者誤以為蟹足腫「無得醫」,又或會自行康復,最後令蟹足腫變得越來越大,影響外觀。他表示,於蟹足腫出現初期求診,可透過定期注射類固醇等方法,令疤痕組織變小變軟,有機會根治。另外,有人誤以為用外科手術將蟹足腫切除就可以一了百了,但手術也會帶來傷口,或會令疤痕進一步增大,復發風險高達九成以上。

現有較新治療蟹足腫的「合併療法」,先以冷凍治療用低溫破壞蟹足腫的增生組織及血管,再配合壓力治療,即佩戴壓力磁石耳環,壓迫耳部的相關微絲血管。每天佩戴至少12小時,為期約半年至一年,以減少疤痕增生,預防復發。他表示,今年已為超過10名病人進行上述療法,暫無人復發。
from:http://hk.apple.nextmedia ... 141104/18923105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三度復發須冷凍治療根治

遺傳影響穿耳致蟹足腫圖片2
羅小姐左耳耳骨因穿耳引致蟹足腫(圖左),去年以冷凍治療「凍死」增生組織(圖右)。陳東飛醫生提供圖片
【困擾10年】
27歲的羅小姐被左耳的蟹足腫困擾長達10年之久,雖然曾先後進行三次外科手術切除,但蟹足腫仍不斷復發,情況令她大受困擾,尤其怕被朋友問及「你隻耳仔乜事?」當場令她尷尬萬分,日常要靠一把長髮掩蓋蟹足腫,總是避免束起頭髮,情緒也受到打擊。

她憶述在16歲時,於左耳的耳骨處穿耳,其後耳洞附近位置逐漸腫起,她當初未有為意,加上過往已曾在兩邊耳珠穿耳也無問題,故沒有理會。至後來左耳的耳骨出現蟹足腫,並蔓延至耳殼周邊,影響外觀,有時會痕癢,令她十分擔心。

「怕紮頭髮俾人見到」

過去10年間她輾轉求醫,曾進行三次外科手術切除蟹足腫,並注射類固醇作治療。惟再度增生的組織卻越變越大,最差時如手指一個指節般大小,「其實都好困擾,打針又好痛,紮頭髮又怕俾人見到。

她懷疑蟹足腫與家族遺傳有關,因為其姊的耳珠也因穿耳引致蟹足腫,同樣要做外科手術切除,「以後唔會再穿耳窿,我覺得好可怕」。她去年從澳門來港進行冷凍治療,以低溫「凍死」蟹足腫後,配合類固醇治療及「壓力耳環」,患處至今無復發。

《蘋果》記者
from:http://hk.apple.nextmedia ... 141104/18923109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