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教學] 潛水步驟要緊記,急升急降可致命

天氣回暖轉熱,不少潛水發燒友紛紛出動,也有潛水初哥希望體驗奇妙的海洋世界,但潛水時不論是上浮或下潛,每個步驟都必須很小心,才能避免樂極生悲。急症科醫生表示,潛水減壓症(Decompression sickness)是潛水活動最常見的意外,主要因上浮太急,減壓速度太快,令血管被氮氣的氣泡阻塞,可引致身體不同器官受損,輕則皮膚痕癢,嚴重可阻塞心腦血管致命。

香港急症專科學院「健康教育委員會」主席鍾浩然表示,潛水用的氣樽儲存壓縮空氣,約78%是氮氣。下潛時水壓上升,吸入的氮氣會溶入血液;上浮時水壓逐漸下降,溶解在血液中的氮氣會形成細小氣泡。若潛水員以安全速度浮上水面,血液中的氮氣氣泡會自然消失。但若上浮太急,減壓速度太快,血液中的氮氣氣泡會變大,阻塞血管。當血液不能正常流動,會令器官受損,出現潛水減壓症。

潛水減壓症可影響不同器官,常見是較大的關節出現血管阻塞,如膊頭及膝頭因附近血管被氣泡阻塞而劇痛;皮膚血管有阻塞,可引致出紅疹及痕癢。耳朵血管受阻則可致聾,神經系統會因「冇血到」出現不同病徵,如四肢麻痹或半邊身不能活動。腦部缺血可引致中風及昏迷,心臟無血液供應更可致命。

他表示,曾接獲兩名潛水人士求診,兩人自駕船隻到南中國海鑽油台附近潛水及打魚。兩人下水用魚槍射中一條大魚,但該條大魚狂游掙扎,連同魚槍將兩人急速扯落海底60米。兩人見氧氣所餘無幾,於是放棄魚槍迅速浮上水面,上岸後感到膊頭、膝頭及頭部出現劇痛,於是趕往急症室求診,兩人檢查後接受一次加壓療程便康復。身體器官只需6小時沒血液供應已可壞死,故必須掌握黃金6小時接受治療。他表示,當潛水後24小時內,出現任何新病徵而無法解釋,也會當作潛水減壓症治療,「潛水前膊頭冇事,但潛水後痛得好厲害,就當潛水病」,病人需立即送往加壓艙接受加壓治療。

潛水初哥容易被美麗的海洋世界吸引,忘記安全守則。潛水歷險會課程總監區紹堅表示,常見引致潛水減壓症的原因,包括潛水者沒有留意壓縮空氣樽消耗量,「玩到冇氣」便閉氣急急浮上水面,也有人因在水底逗留時間太長,攝入太多氮氣。區紹堅表示,正常情況下,應以每分鐘18米的速度浮上水面,令身體慢慢減壓,但有潛水人士「玩到得意忘形,唔夠氣就忍住道氣上水面」,也有初學者或因驚慌過度而急於上水出事。

本港海域如西貢因深海的海洋生物不多,潛水人士一般留在水深10米內潛水。但在外地如馬爾代夫或印尼,海水清澈,很多人不知不覺越潛越深;若逗留時間太長,會令身體積聚過量氮氣。美國有潛水安全指標建議,於10米水深可持續逗留約219分鐘、20米可逗留約45分鐘、30米可逗留約20分鐘、40米便只可持續逗留約9分鐘。

他指出,每次潛水後體內的氮氣需約12小時才能完全清除,外遊最後一次潛水後,應相隔最少12小時才乘飛機,以免因飛機上壓力改變,誘發潛水減壓症。若連續數天一日潛水兩次或以上,應最少18小時後才乘飛機。不少潛水發燒友會戴潛水手錶,協助計算潛水時間、水深及水溫等,「例如你潛入水深40米,發覺冇野睇、慢慢浮返上10米,可以計算你身體吸入幾多氮氣、氣樽仲有幾多氣,仲可以潛幾耐」,有助監察潛水狀況,減少意外。

潛水注意事項
1.留意壓縮空氣樽的使用量,及於不同水深可持續停留時間
2.在外地潛水易因海底清澈而越潛越深,避免持續停留時間過長,以免攝取過量氮氣
3.上浮速度切勿過快,應每分鐘上浮18米,預防患上潛水減壓症
4.上水後出現一些潛水前沒有的病徵,應盡快求診
5.在外地潛水後,最少休息12小時才乘飛機
6.可考慮佩戴潛水錶,以計算下潛速度、潛水時間及壓縮空氣樽剩餘量等
7.應兩人一組潛水,互相照應

深海雖然美麗,但潛伏的危機也要小心。鍾浩然表示,潛水者下潛越深,身體承受壓力越大,「所有可以壓細器官都會壓細」,如肺部或心臟會被壓縮得很小。若浮上水面太快,壓力突然減少,會令器官急劇膨脹。當肺部突然脹大,可引致爆肺,心包膜膨脹太快也隨時有爆裂危機。

潛水人士或會被色彩鮮艷的珊瑚,或各式各樣的奇異海洋生物吸引,急於潛入海底觀賞,但下潛得太快,可令身體承受的水壓突然增加,水壓會進入可儲存空氣的中耳及鼻竇、若潛水員不懂做反壓的動作,可引致耳膜穿,或因破壞鼻竇導致出血、積水,引發劇痛。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