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冷知識] 管海馬(Hippocampus kuda)簡介

管海馬(學名:Hippocampus kuda)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海馬屬的魚類,俗名庫達海馬。其繁殖過程獨特,交配時雌性將卵子轉移到雄性管海馬的育兒袋中。受精作用何時進行仍然不明,但經受精後的合子至少會留在受兒袋中四至五星期,直至雄性管海馬將它們噴出為止。

管海馬分布於日本、印度洋、新加坡、菲律賓、夏威夷群島、澳洲及非洲東部、台灣、香港以及渤海、東海、南海等海域。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新加坡。

本魚體延長,口小,吻突出呈管狀,頭大。鱗片特化成骨板,頸前板上有冠狀突起。體色多變,從黃色、褐色、黑色甚至橘紅色都有,無尾鰭。

棲息於藻類或海草叢茂盛的海域,適應力強,略能忍受鹽度的變化,常以尾部纏繞海草、珊瑚或石塊上,游泳能力弱,體色隨環境變化。屬肉食性,以無脊椎動物為食,繁殖期為春夏季,雌魚將卵產在雄魚的孵卵囊中,由雄魚負責照顧。

古希臘和古羅馬相信海馬是波塞冬或海王星的海神屬性,被認為是象徵力量和權力。歐洲人相信海馬攜帶死去水手的靈魂到地府,給他們安全通道和保護,直到他們達到自己的靈魂的目的地。

管海馬(Hippocampus kuda)簡介圖片1

全球瀕危海馬繁殖地人工沙灘涉嫌違反國際公約

香港自然生態論壇經過四年實地考察,確認大埔龍尾灘是全球瀕危魚類--海馬的繁殖地。論壇成員最早於2009年,在龍尾灘發現4隻兩大兩小的海馬,包括體長4cm的幼魚及10cm的成魚,同屬為管海馬(學名:Hippocampus kuda)。自此直至今,論壇成員已多次在同一地點發現有不同大小的管海馬,也發現過自然死亡的個體,充分顯示龍尾灘是一小族群管海馬的棲息及繁殖地。

2011年,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贊助另一環保團體做的全港海馬首個普查,於本港水域的10個觀察點中,也只發現共5隻海馬,足以証明龍尾的海馬小族群彌足珍貴。在棲地備受破壞、水質污染及被濫捕撈作中藥用途影響下,全球海馬數量大幅減少。

現時所有海馬皆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I中受保護的8種魚類之一,其他包括鋸魚、大白鯊、姥鯊、鯨鯊等。管海馬已被國際保育聯盟(IUCN)列為易危物種,亦與鯨鯊、大白鯊同級.換言之,龍尾灘發現的管海馬生態保育價值等同鯨鯊、大白鯊。

除了海馬,龍尾灘已發現有10多種具有特殊生態價值魚類及其他海岸生物,加上200多種生物,証明龍尾灘是一個生物多樣性豐富而極具保育價值的天然泥灘。香港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締約地區,需履行《公約》而制定了《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條例》,限制瀕危物種的貿易。

另一方面,在2011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透過締約國中國延伸至香港,香港需盡力保護生物多樣性,確保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8條(k)要求締約方以法例或其他措施保護瀕危物種.

龍尾人工泳灘項目,並非一個社會發展必須項目,卻徹底摧毀龍尾200多種生物,包括瀕危海馬的生境,涉嫌違反了以上兩個國際公約的精神。

另外,有政府顧問報告顯示,龍尾泥灘若遇上低潮,水深太淺不適合游泳;在夏季的時候,龍尾的退潮時間為下午至黃昏,亦即是泳客到訪的高峰時間.因此,龍尾人工沙灘倘若建成後,加上水質問題,根本並不適合游泳.

況且,每年的颱風亦會將人工沙沖走,要不斷補沙,浪費公帑,絕對不持續。相反,龍尾對岸的烏溪沙及渡頭已經有天然沙灘,交通方便,只需作出優化便可方便市民利用。

因此,環保團體建議政府重新審視項目需要,將龍尾人工泳灘項目改為其他符合國際保育公約精神的方案,包括改為海岸生態泳池,或優化對岸的烏溪沙及渡頭的天然沙灘,保留生物多樣性豐富的龍尾灘。

管海馬(Hippocampus kuda)簡介圖片2

管海馬生態資料

管海馬體色多變,由黑色、淡黃至橙色都有,目的是與周圍環境融合,以達至保護色作用。管海馬對棲地很『忠心』,通常不會遠離『居所』,所以流動性不高,加上繁殖力偏低,懷孕時間長等特性,容易受環境改變而影響其族群的生存。

管海馬的棲地包括河口地帶的軟底泥灘,龍尾泥灘及旁邊的蘆慈河提供了管海馬合適的棲息條件。人工泳灘的舖沙及蘆慈河改道工程,將徹底毀滅香港一個珍貴的海馬繁殖地。

40年前,海馬仍是香港常見魚類,因為棲地不斷被污染及破壞,加上長期濫捕,至2000年,海馬在香港己成為罕見魚類。全球海馬數量,亦因同樣原因在過去幾十年急速下降。1996年,海馬已被國際保育聯盟(IUCN)列為易危物種,2002年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I中受保護物種。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