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復活節的日子年年不同,它是怎樣計算出來呢?
復活節會在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主日舉行,因為「春分」之後便開始日長夜短-光明大過黑暗,「月圓」的時候,不但在日間充滿光明,就連漆黑的夜晚也被光輝(月光)照耀,如此,正好是主耶穌復活-光明戰勝黑暗的寫照,而「主日」是慶祝祂死而復活的日子,所以復活節就在每年春分月圓後第一個主日舉行。
2.那麼,四旬期又是如何計算出來呢?
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主日就是「復活節」,將這個日子推前四十六天,減除其中六個主日不計(因為主日是慶祝基督死而復活的日子),那麼,這四十天的時間就叫做「四旬期」。
3.以前稱「四旬期」為「封齋期」,兩者究竟有甚麼不同?
在梵蒂崗第二次大公會議(簡稱「梵二」)之前,這個為準備教友善渡復活節而設的時期稱為「封齋期」,當時較為消極,強調個人要嚴厲「守齋」,多做克己補贖為免除罪罰,躲避地獄之苦,得升天堂享福,在梵二之後,教會已經將這個時期稱為「四旬期」,恢復它原來的精神,就是整個教會-包括慕道者和教友,一齊以「慕道」和「更新」,積極地準備自己來慶祝主的逾越奧蹟(即基督的死而復活)。在這個時期內,慕道者透過甄選禮、考核傅油禮等等,來準備領受入門聖事(即聖洗﹑堅振及聖體聖事),而教友就在此時期重溫他們的洗禮,並以悔改、補贖、修和來重新經歷主的逾越。
4.為甚麼不用二十天或三十天,而用四十天?這個「四十天」的準備在信仰上有特別的意義嗎?
四十天的準備在聖經中有著特別的意義,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段事件看得到:
(一)梅瑟把天主盟約的話(即十誡)寫在石版之前,就曾與上主一起在西乃山上經過四十日(出34:28);
(二)厄里亞先知走了四十日的路程到了天主的聖山曷勒布(列上19:8);
(三)主耶穌在祂公開傳教前,也在曠野中經過四十日的禁食祈禱。
「四旬期」的意義是要我們效法聖經人物,更切實地去準備自己。
5.以前領聖灰時所唸的經文與現在的不同,究竟表達了甚麼意思?
「四旬期」以聖灰瞻禮開始,傳統的經文是「人啊!你要記住,你原是塵土,將來還要歸於塵土,」流露出「封齋期」那份強調要做補贖,好能死後避罰得升天堂的消極精神,而現今領受「聖灰」的經文已改為:「你要悔改,信從福音」,更能反映出「四旬期」的基本意義,就是為迎接逾越奧蹟,在四旬期內,我們要準備聖潔的身心,以切實奉行祈禱和仁愛的工作,而獲得罪赦,更新生活,好能肖似復活的基督。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