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的早上,收到某家經常光顧的時裝店電話,店員問我收到了手機短訊沒有,提醒我她的公司今天開始pre-sale。過了幾天,她又再來電,問我是不是很忙,好像還未見我出現。我心中一沉,有點後悔當初當上VIP時,乖乖地留下了個人資料。
請別誤會,這家絕不是名店,所謂的VIP也絕不尊貴,基本上消費一、兩次就能「入會」;該店本身亦長期減價,不是pre-sale就是crazysale!其實,打折早已是香港商店(特別是中價)的文化,印象中很久沒買過「正價貨」。綜觀各店的減價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種:
策略一:買得多,折得多
買一件九折,買兩件八折,買三件七折……明明只看中一件貨品,心裏覺得不夠「抵」,於是東翻西找,湊足三五七件,確保得到最大的折扣。回家拿出戰利品細看,發現除了第一件,其他的根本不大喜歡,之後一次也沒穿過!
策略二:花多十元,回贈一百
一千元回贈五十,二千元回贈百五……埋單一千九百九十,店員就說只差十元,就能慳多一百。馬上找貨物「湊數」,不是買最便宜的襪子(也要幾十元呀),就是家中已多不勝數的打底背心,甚至把心一橫,向三千元的大關進發!
策略三:這邊消費,那邊免費
較常用於大型商場,消費滿一定金額,即可享免費下午茶、購物現金券、免費泊車X小時等。上述的策略一、二對友人不管用,但免費泊車卻是他的死穴,每次駕車到這類商場,他都會在超級市場「大出血」,買下大量零食與日用品。
縱然能理性地分析消費者心理,當我換上客人的身份,面對各種減價誘惑,最終仍是會感性地消費,天真地相信自己買得多,真的會慳得多。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