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今年1.4萬新單位不敷需求

財政司長曾俊華昨日提出防樓市泡沫4招措施時,強調仍推行市場主導的勾地表為主要制度,並預計未來3到4年約有53,000個私人住宅新單位供應;今年則有14,300個,其後每年平均約1.33萬至1.77萬個新單位。但在政府停建居屋、每年逾4萬對新人結婚之下,私樓供應仍不足以應付市場潛在需求,學者認為,政府的措施未能解決一般市民難買樓之苦。

未計港鐵市建局供應

政府消息表示,預計的住宅新單位落成量,主要是計及現時的貨尾、建築中單位,以及一些已出售或補地價土地的可建單位數量,並未包括港鐵和市建局推出的住宅用地。因此,政府有信心能令單位供應量,維持在每年15,000至18,000個,以達私人住宅市場每年平均吸納量。

不過,根據過去數年的平均吸納量來計算市民對私樓需求並不準確,根據統計處過去20年的資料,每年結婚宗數由3萬至5萬宗不等,平均每年3.8萬宗,這些新人俱屬潛在住宅需求主要因素,但按政府預測,未來3至4年平均只有約1.8萬單位,明顯供不應求。

根據過去20年的數據,2000年之前10年,在居屋和夾屋政策下,加上每年約有2萬多私樓供應,每年可供市民購買的私樓單位約3萬至4萬個,相對每年平均3.8萬結婚宗數,供求大致平衡,情至2002年都是如此(見圖)。

但從2003年開始,即1997樓市爆破、政府逐步停止賣地及停建居屋後的第6年,供求開始失衡,結婚宗數維持在每年4萬甚至5萬宗,但私樓落成量卻不斷減少,私人住宅的市場吸納量亦從2005年前平均每年2萬多個下降至1萬多個,2008年更跌穿1萬大關(見表)。

城巿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劉國裕認為,一年只有萬多個新單位,明顯不足夠,特別是現時有些新樓成為投機炒賣的對象。他稱,要增加供應,政府應讓白表人士(符合申請居屋資格)以免補地價方式購入二手居屋。

公共專業聯盟多元經濟組召集人韋志堅則表示,除了供應不足,「搭棚」造價、銷售欠透明度等問題,都令到市民無法買到合理價錢的樓宇。

對於平均每年只有一萬多個單位新供應,與昔日每年約有2萬多個相去甚遠,財政司長曾俊華反駁說,這還要計及馬頭圍道重建和元朗朗屏站日後建成的單位數目;而港鐵及市建局亦會合推單位,加上現時30多萬個居屋二手單位,亦可滿足市場需要。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