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增加供應低效維穩樓市技拙

財政預算案以「健康平穩發展」為基調,應對樓市泡沫化風險,達到目標的方法是增加供應,平抑脫離經濟及收入增長飆升的樓價。政府目標是今年私人住宅落成量增至一萬四千三百伙,未來三至四年預計供應五萬三千伙。為兌現供應,政府打算勾地表指定數幅市區住宅地,若未被勾出會因應情況安排公開拍賣或招標;此外,與港鐵及市建局磋商,增加中小型住宅單位供應,又研究活化居屋第二市場。

上述政策安排,至少體現兩點:其一,政府以往死撐勾地制度良好,開始有所鬆動。事實上,這一輪樓價飆不停的肇因,既是資金氾濫所為,也是供應接不上需求之故,死守勾地制度這條渠道已無法有效提升供應;其二,承認泡沫存在,不再堅持高樓價只局限豪宅,實情已蔓延到中小型住宅,有必要作出針對性的引導。今次政策安排是為糾正以往失誤,造成當前的偏差。

預算案意圖「維穩」樓市,事出有因。樓價飆升已出現中產置業難的現象,有醫生、律師都聲言買不起樓。香港情況同內地相仿,內地樓價飆升引起網民聲討、怨聲載道,香港實情也不遑多讓,平抑樓價漲勢成為主流民意,政府若不做點甚麼,就有挫失民望、管治失分之虞,維穩樓市因而成為預算案主要看點。

然而,對預算案的政策安排,達致相關的意圖難具信心。且不說供應量目標,與實際每年需二萬伙落成量仍有較大距離,現時增加供應,至少要三年左右才發揮功效,怎能收短期降溫作用?到時市況何種模樣莫能妄測,再定論政策成敗已交由下屆政府埋單。基於這樣的現實,有關政策安排顯然姿態多於實際,難以有效兌現適時增加供應的目標。

至於勾地表內地皮未被成功勾出,政府因應情況安排拍賣或招標,這並不是固有機制,政府做與不做掌握着靈活性及主動權。與港鐵及市建局磋商,增加中小型住宅供應,又要在乎相關方肯與不肯,嚴格地說所謂增加供應未有機制保證。有關安排可做可不做,可能淪為搪塞民意的權宜措施。何況發展商食之無味以致勾不出的地,總有這樣、那樣的欠缺,這樣的地皮,發展誘因和效益都很有疑問。

樓市維穩的政策目標值得歡迎。經歷過股災、樓災、負資產浪潮的香港,市民深明泡沫爆破的禍害,但政府施政後知後覺唱慢板,當樓價炒風在豪宅出現時,遲早蔓延中小型住宅已是市場常識,為甚麼硬要等中小型住宅樓價漲勢難遏,火燒眉毛才推不足濟急的措施?雖然維穩的政策目標很大體,涵蓋寬泛,但達致目標的措施不夠大刀闊斧,顯得雷聲很大、雨點卻很小,如何讓人相信政策目標可以兌現?

政策如果不發揮調控作用,樓市就會依其慣性運行,照目前態勢,推動樓價飆升的動力仍在,而且相當強盛,結果會使樓價與經濟增長、市民收入相差愈來愈遠,泡沫化的風險愈來愈高,這將是各方不願見的結果。預算案的安排,並未能發揮有效的調控功能,充分顯示政府對市場形勢判斷偏頗、行動遲緩,既如此,豈能寄望這個政府具有扭轉過度倚賴地產、金融,力謀經濟結構性轉型,贏得持續發展的雄才大略?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