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早前摩士公園池水驗出大腸桿菌嚴重超標後,港島東泳池昨日再現糞便、嘔吐物,雖然康文署強調有法例可檢控在泳池便溺的缺德市民,但2007年至今發現257宗糞便污染泳池事件,卻錄得「零檢控」,阻嚇欠奉。其中發現最多糞便嘔吐物的灣仔摩理臣山泳池,竟每隔一周見一次「浮金」。
康文署昨日宣布,位於西灣河鯉景道的港島東泳池,嬉水池和訓練池發現糞便和嘔吐物,須暫時關閉全面清潔消毒,分別至晚上6時和7時才重開;該泳池以兒童遊樂為主,設有家庭更衣室。據池水化驗資料顯示,該池最近一次抽驗為8月6日,池水大腸桿菌、細菌總量和霍亂弧菌均無超標。
公眾泳池發現糞便和嘔吐物問題嚴重,07年至今,全港泳池共錄得257宗池水發現糞便個案,發現嘔吐物則有319宗;08年夏天康文署配合奧運,泳池免費入場,池水現糞便情大增六成。康文署資料顯示,本港5個發現最多糞便或嘔吐物個案的泳池,平均每年有9至26宗個案不等。
其中,一年四季也使用的灣仔摩理臣山泳池,每年發現糞便嘔吐物個案竟達26宗,平均每2周1宗。將軍澳泳池和九龍公園泳池,每年亦有18和17宗糞便嘔吐物個案。
署方雖指泳池職員可引用《公眾泳池規例》檢控在泳池排泄的缺德泳客,但過去5年卻是「零檢控」。
發言人解釋,由於過去被當場發現的便溺事件只涉及兒童,有關規例不適用於10歲以下兒童,故他們可免刑責不能檢控。署方在07、08和09年至今,曾就泳池污染個案向兒童家長或監護人發出33、33和16宗勸喻。
立法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衛生事務委員會主席李華明坦言,目前情看來,康文署對便溺者的阻嚇力明顯不足,「宣傳已經很多,但有些人仍當你死,有些人則貪玩,家長也不管好子女」。他建議署方引入「黑名單」制度,禁止被發現經常在泳池便溺市民使用泳池一段時間,或將涉事兒童及家長帶到警署作警戒。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