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了解沒有跟雷曼掛的「精明債券」(下稱「精債」)為何瀕臨「爆煲」,可以用二手價格已跌至接近零的系列15和16來說明。
精債與雷曼迷債一樣,投資者其實充當了保險商角色,收取了人家的「保費」作利息,這亦解釋了為何這些債券的利率能較普通債券利率為高。然而,收取了「保費」之後,當任何一家跟債券掛了的企業出現債務違約、破產等「信貸事件」,便要動用全部或部分本金來賠償。精債系列10至12因為與雷曼的信貸掛,所以早於去年9月已隨雷曼倒閉而「爆煲」了。投資者在這3個系列所投下的3.7億元本金,也因而「一鋪清袋」。
其他精債系列,如系列16,其掛的7家大型企業包括匯豐、渣打等,至今完好無缺,理應不會出事。但一如雷曼迷債那樣,精債本金也同時買入了債務抵押證券(CDO)作為抵押品,這些CDO給投資銀行包裝成有AAA的最級信用評級,但其實與121家公司的信貸掛,當中有冰島的銀行、美國的汽車企業等,如這些公司出現債務違約或清盤等問題,出事公司數目又超過某個水平,就會開始吃掉精債的本金。
有精債投資者根據銷售文件自行計算,根據起賠點(attachment point)及止賠點(detachment point,對於債券投資者而言,這是血本無歸之時)是6%及6.75%,推算出系列16涉及的121家公司當中,只要有7.3家公司「爆煲」(由於「爆煲」公司尚有剩餘價值,所以會出現小數位),便會觸及起賠點,投資者雖可持有精債至到期日,其間亦可繼續收取全數利息,但到期日本來收取的本金,隨時會因為抵押品大幅減值而大跌。更甚者,當「爆煲」公司數目累積至8.2家,便會觸及止賠點,即精債會被發行商無償地提早贖回,令投資者血本無歸。
在過去數月,121家公司當中已陸續有冰島銀行、加拿大企業出現債務違約,總數已達9家,按造成損失的價值計,估計已相當於6家公司以上「爆煲」,離7.3僅一步之遙。由於名單中包括佳士拿等多家高危美國汽車企業,令系列16瀕臨「爆煲」邊緣。事實上,摩根士丹利本月15日向投資者報出的市場價,只有0.31%至0.34%,即價值接近「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