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中新進議員當選,接受本地英文台訪問,爆了兩句英文,一聲Try Our Breast ,全港嘩然,更引起網民無情嘲笑。
Good,Better ,Best ,小學三年級已經教過,英語發音尚且如此,似乎不可原諒。曾蔭權從小受華仁殖民地教育,留學美國哈佛,據說對英文要求最為奄尖。這位親中新秀,在政府當行政助理,只幹了幾個月就出局,如此英語水準,想當受盡港大畢業,英文發音向牛津看齊的AO 精英白眼,當選之夜,面向公眾,一開口就露了底,這位小哥還是親中黨派新生代據說最能拿上桌面的一位。商人治港仆街了,港英餘孽治港又不行,將來親中左派如何接班治港,真令人擔心。
說英語,口音不重要,發音才是根本。今天的英國人也沒有幾個能發出準確的所謂英王口音。到利物浦、紐卡素、蘇格蘭看看,百分之九十的英國人,說話都帶有不同鄉音。我在利物浦住過大半年,其間學了一口利物浦鄉下音的英文,例如:Chicken Curry ,利物浦人把Chicken 那個字叫做「戚勤」,反而最像廣東腔,Curry 則唸做Coolie ,R 音與L 相同,也像廣東式的發音,但音節又比廣東話抑遏一些。在英國不同的鄉鎮住過,學到他們不同的鄉下音是很有趣的事。
因為利物浦百年來是工人的城市,教育水準低,利物浦人發音懶惰,不愛捲舌,R 通通唸成L 。在英國東南部的根德郡也一樣,把許多子音省去,像Peter 就叫成Pee-er 。有看過《窈窕淑女》嗎?片中在倫敦賣花的鄉下妹柯德利夏萍沒有學好英語發音前就是這樣說話的。
英語口音,不必追求純正,因為英文早已是世界語言,帶有津巴布韋、斯里蘭卡、印度西部的果雅口音,反而令英語帝國的版圖多姿多采。但是口音可以不論,發音總要講究,像這位親中政界新秀,Try OurBest ,那個Best 明明沒有R ,怎會變成「乳房」?是日思夜想的一件物體嗎?還是正如愛國人士,從小把長江黃河譬喻為母親的乳汁,愛國意識深入精神深處,才開口閉嘴都念念不忘母親的乳房呢?
這一點交給佛洛依德派的心理學家研究好了。一葉知秋。暴露了香港教育制度英語的深層危機。選進立法會殿堂的精英是這等程度。相信隔岸觀火的彭定康會掩喺嘴巴笑出眼淚來。
英文水準低落,十年求仁得仁,然而這不正是香港特區政府心中所願嗎?如果我是曾蔭權和AO ,香港的大中學生,英文說得愈差勁,愈顯得曾班子的精英身份,中國和市民就愈要倚賴這批七八十年代喝英國奶水長大的「港英餘孽」。所以親中新秀的一口英語露了餡,除了彭定康開心,最安心的,我猜想應該是曾蔭權和政府那幾百位AO 。
香港下一代的英語是不可能學好的。因為世界變了,教學資訊網絡化,進入了電腦時代。七十年代一名大陸新移民,一來香港,白天在工廠上班,晚上到易通英專學英文,都是從靈格風的錄音帶一板一眼學來。一個上海人或潮州佬,本身母語口音成型,半途出家,想學一口純正的英語是不可能的,但至少Good,Better ,最後不會唸成Breast 。今天很少人再用錄音帶聽靈格風,劉家傑的英語學校,二十年前九龍油麻地佐敦還有幾家,今日俱已失蹤。
香港青少年在網上溝通,又不愛與英美的同輩交流。SMS 使用火星文,親中新秀這位陳小朋友,英語程度代表了今日香港二、三十歲這一代,值得恭喜。
學好英語發音,其中一個辦法,是到英文書店買英國舞台劇演員的口述故事。羅蘭士奧利花、占士美臣,還有一位不大知名的安東尼奎(Antony Quale ),都是口述英語的典範老師。他們受過莎劇舞台訓練,朗誦狄更斯的小說、戴倫湯馬士的詩篇,能把英語說得像一首小夜曲一樣動聽。
這批老演員已經故去,今日健在的還有曉格蘭、戴力積哥比(Derek Jacobi )——他被公認為當代莎劇的台柱——甚至今日美國黑人明星摩根費曼,在電影《月黑高飛》裡,雖然飾演一名囚犯,片中的一番獨白,其悟感功力,也決不在英國演員之下,這些都是聽英語的絕品教材。
聽這些名家學英文,不必要求把英語說得像他們一樣富貴。不錯,英文說得好,就是有一種Majestic 的氣派——算了吧。一個亞洲黃種人,一口英語牛津上流腔,在國際的雞尾酒會,反而令英國人覺得好笑。我認識一位年輕的華人,畢業於牛津醫科,從小上伊頓公學。一口英語隔喺一塊屏風,還以為是二十歲的李察波頓。在一個雞尾酒會上,一位英國朋友故作驚訝狀,然後自嘲:「他的英語令我自卑,讓我感到自己不是真正的英國人。」這句話表面是恭維,骨子裡有一半是諷刺。如果被讚的人腦袋飄飄然,只聽出奉承的一半,也相當不錯。
因為英國人骨子裡階級意識極重,他們看不起拼命向上爬的人。你出身什麼階級,就與相應的階層為友,不要刻意模仿王室的口音,只為了結識幾個勳爵。英國十九世紀許多小說,像撒克里的《名利場》,還有音樂劇《窈窕淑女》,人物角色悉心向上爬。對此今日英國人一目了然。因此學英語只求發音端正,不必追求口音純真。
英國人像日本人一樣,閣下一開口就聽得出你的教育背景。牛津劍橋是金字塔頂的精英,英國的BBC 電台為了走向大眾,故意不跟從什麼國王牛津英語,自創一套BBC 的知識型清腔。看BBC 的電視片集,像《羅馬》和《天與地》,BBC 常找生物學家大衞艾登保祿唸旁白,感覺中產,配上森林曠野,流水清溪的大自然畫面,令人心曠神怡。
香港人的英語發音,R 和L 不分,Brink 唸成Blink ,唐人餐館的炒飯Fried Rice,Fry Rice 在英國常被人取笑,變成「飛跳蚤」(Fly Lice )。因此,沒有說成Try my bleast ,值得給他加分。上海人唸英文,完全不懂應付子音。朱鎔基有一次訪問倫敦,把「聯合聲明」(Joint Declaration )唸成「莊因特,迪卡拉來唇」,原來上海人一定要把K 字唸成克,T 字唸成特,有點像日本人學英語,把Milk 唸成Milku 。我常常想為什麼江浙人跟日本人說英語都有同樣特色?應該是明朝倭寇侵擾東南沿海時帶來的影響。因為日文中的數字也跟潮州話差不多,這個文化之謎希望有心人深入研究。
至於這位立法會新進,他事後認錯,表示希望日後邊做邊學,承諾提高英文程度,這就叫人心底涼一截了:新任公職,納稅人付的薪水,不是讓你邊做邊學的,如果奧巴馬當了總統,上任一年政績一塌糊塗,他能以「這一年我在摸索學習」為遮醜的理由嗎?納稅人選美國總統,一天也不讓他見習,叫他一進白宮就要專業埋位。
這是我很科學而客觀地從來不看好所謂「港人治港」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