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陰陽路上,聾婆、牛鬼蛇神、孤魂野鬼四處遊蕩……恐怖氛圍令人渾身不自在,怪就怪自己看電影看得太多。盂蘭節是本土傳統習俗之一,可是普遍市民對這個節日的印象只限於鬼鬼怪怪,對盂蘭勝會的認識亦只有派米、做法事,「盂蘭其實是集歷史、掌故、文化、藝術於一身的節日」。坊間舉辦盂蘭文化導賞團,由專家帶領穿越中西區的盂蘭勝會,認識盂蘭習俗傳統之餘,讓你和我知道「盂蘭一點也不可怕」。
盂蘭節即鬼節,來源其實與孝道有關。相傳佛祖弟子目蓮,練得通天眼後,看到母親墮入餓鬼道,食物到嘴裏變成火焰,目蓮心痛極了,請示佛祖,佛祖告訴他﹕「須仰仗十方眾僧威神之力,才可使她脫餓鬼道。」目蓮便於農曆七月十五日(盂蘭節正日是七月十五而非七月十四),備百味五果,報施眾僧,使亡母及一眾餓鬼得以解脫。
明哥並非玄學或歷史學家,但多年來鑽研盂蘭文化,有關盂蘭的一切無所不知,盂蘭文化導賞團便是由他帶領。
導賞團當日,能看到火化大士王儀式。
燒衣「好似畀錢『陀地』」
盂蘭乃梵文,意謂「解倒懸」,即超渡生活在像被倒吊般痛苦的祖先和墮入餓鬼道的眾生。祭幽的習俗,則加入了道教色彩,道教認為安陰利陽,安頓好陰間的鬼魂,有助陽間的人一切安好、身體健康等,而佛教又認為祭餓鬼能積福分,所以盂蘭節期間,市民會在街上燒衣,以食物祭幽,無主孤魂走進凡間找食物,導賞團導師明哥說﹕「好似畀錢『陀地』,畀錢就唔好搞我,求個心安理得。」現今的盂蘭節,其實是佛教的「盂蘭盆節」和道教的「中元節」融合而成的民俗節日。
盂蘭文化導賞團,由西營盤常豐里出發,兩個半小時的行程裏,參觀6個盂蘭勝會,包括東邊街、皇后街、中環卅間盂蘭勝會等。「前面那支就是幡竿,是給孤魂知道這裏有食」,高高的幡竿似用數個竹篾而成的燈籠串連在一起,頂處有一頂尖帽,通常掛於街角和路口處,看到幡竿便知道祭壇就在附近,勝會在路邊設臨時祭壇給市民上香供奉鬼神。盂蘭期間,18區也會舉行盂蘭勝會,不同方言、社群祖籍的,舉辦的勝會細節也略有不同,例如負責看守秩序的「大士王」,卅間盂蘭有限公司的大士王擁有潮州式的藍面孔,衣著卻有本土特色,可謂獨一無二,儀式大致上是開擅、請神到位、獻貢、念經施食、祭好兄弟、神功戲、送神、化大士王等,過程約3至4天。
潮州人聯誼感情
盂蘭其實並非本土古老節日,20世紀初期,潮州人以盂蘭勝會聯誼感情,經過二次大戰、偷渡潮後,盂蘭勝會變得盛行,盂蘭可說是隨潮州人移民來港的。可是,這一習俗或許若干年後便消失。三角碼頭盂蘭勝會負責人趙先生,從小到大幫父親打理盂蘭勝會,他慨嘆現在沒有青年人肯接手,後繼無人,做得一年得一年。
傳統習俗本應甚有保存價值,奈何備受財源問題困擾,辦一次盂蘭勝會約70萬,明哥無奈地說﹕「以往家家戶戶每月也夾錢,隨社區變遷,現在連隔籬屋住了誰也不知道,關係疏離,怎會有心。現在的紮作多是大陸製造,甚至有勝會棄用傳統的竹棚搭建改用鋁通,價錢雖然廉宜一半,但感覺變得不一樣。」導賞團主辦機構灣仔民間生活館及聖雅各福群會,希望更多人認識盂蘭節,拋開鬼鬼怪怪的眼光,了解盂蘭節也是本土特色文化之一,如果沒有人講,沒有人關心,終有一日被淘汰,演變成大家的集體回憶。
活動info﹕「中環盂蘭縱橫盂蘭」活動
日期:8月24日(日)
時間:晚上7:00至9:30
集合地點:西區社區中心
(香港西營盤西邊街36A)
收費:每人$58名額﹕15人
行程:常豐里、東邊街、皇后街、水坑口街、城隍街及中環三十間的盂蘭節勝會
活動報名:28571606(謝明鳳小姐)
舉辦團體﹕灣仔民間生活館及聖雅各福群會中西區市區重建社區服務隊
有古講﹕坪洲盂蘭勝會睇鬼王講數
明哥說,坪洲一年一度的太平清醮暨盂蘭節,有一特別環節跑龍船,他們會將瘟神鬼王(與大士王不同)押到龍船中將他送走。
農曆七月十四日,他們會先用酒灌醉紙鶴,原因是紙鶴是鬼王的使者,所以先灌醉牠便好辦事,到了翌日,再灌醉鬼王,手持紙紮鬼王的人刻意將鬼王弄得搖擺不定,扮醉,再和人類「講數」。講數失敗的鬼王最終被人綁上鴨子(因鴨與押音相近),押於龍船上被送走。
醒目QA﹕蔡倫親戚騙財伎倆
Q﹕農曆七月常見市民備芽菜、豆腐、白飯等祭品於路邊燒衣紙拜祭,燒衣紙來源為何?
A﹕傳聞眾多且眾說紛紜,但都與蔡倫有關,其中一則謂蔡倫發明造紙術後,親戚蔡莫也學造紙,但紙張質素差賣不出,後來他想到吩咐妻子扮死,親朋到靈堂拜祭時,他將賣不出的紙燒掉,之後蔡莫稱亡妻報夢,謂陰間紙能當錢,親朋都信以為真,紛紛向蔡莫買紙,燒衣紙習俗因而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