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產品在私人銀行領域大行其道,皆因負責產品開發的銀行家能夠因應客戶需求,利用不同金融工具設計新產品,迎合投資者的風險與回報預期。與此同時,這些產品逐步走向零售市場。以摩根大通近期新推出的兩隻開放式基金為例,利用衍生期貨和程式化運作投資港股及國企,均屬早前在私人財富領域推出的結構性投資產品。
投資產品需要迎合投資者預期,到底眼下市場又需求些什麼?摩根大通證券(亞太)股票衍生結構性產品副總裁劉永善(圖右)說,「無論是恆指、國企指數和新興股市的波幅仍相當大,以致產品可做到的參與性較低,但投資者的投資興趣卻未冷卻,故如何鎖定回報和避開調整,是許多投資者需求的產品特性。」
鎖定回報避開調整
該兩隻新基金分別投資港股恆指、中資國企指數的期貨,主要是最流通和最近期的期貨,屬於衍生期貨基金類別﹔但是,基金並不涉及槓桿和借貸工具,而且只會投資長倉,不作沽空策略。基金目標是在相關指數上升時,獲取與指數同步的升幅,更重要的是,在指數有機會出現調整時,把基金資產悉數轉入現金。換言之,基金的投資只會是0%或者100%,悉數現金或悉數期貨,可說是「All or Nothing」的投資。
要在短時間內將資產完全轉換成現金,對主動式管理基金來說,不但是藝高膽大,可能性亦極低。該兩隻基金要做到這一點,是依賴市場資金流向「訊號」,策略則是根據資金流向,預測市場上升或調整。當資金出現流走訊號,意味市場有機會面臨調整,基金將轉持現金,作為防守策略﹔但當確定資金流入港股的訊號後,基金則轉持指數期貨。
不過,即使投資者認同港股屬「資金市」,亦會對如何捕捉資金訊號具有疑惑﹔而該基金所觀察的並非市場成交氣氛,而是港元和美元拆息利率息差,即是HIBOR(香港銀行同業美元拆息)和LIBOR(倫敦銀行同業美元拆息)之間差距。
港股獨特資金流向
機構股票衍生部董事總經理李基樑(圖左)指出,對交易員而言,拆息利率息差是審視港股資金流的重要訊號。他解釋說:「箇中關鍵在於港元及美元的聯繫匯率,理論上HIBOR和LIBOR應該一樣,但當大量海外資金流入本港時,市場充斥大量資金,會推低HIBOR﹔相反,當資金流走,以致市場資金抽緊,變相推高HIBOR。」 劉永善補充指出,由於本港債券市場規模不大,故資金流入的出路有限,主要是樓市和股市﹔再說,本港樓市和股市走勢有一定相關性。他並表示,這個資金訊號是本港股市的獨特性,機構衍生隊伍則根據這個方法應用在其他市場如歐美市場,但策略卻未有奏效,因為資金有機會流向定息市場。
基金的運作是每日觀察該資金訊號,當一個流入7流出訊號連續出現三日,則會確認該訊號並觸發買賣訊號,因而在第二天作出資產轉換。劉永善表示,觀察三日的目的要平衡市場雜音。劉永善表示,基金屬被動管理,完全根據定量模型投資,需要信任資金「訊號」。
成功與否依賴「訊號」
與許多被動式的指數基金一樣,基金的結構並不複雜,亦是透過衍生期貨獲得指數升幅。事實上,近年相關基金產品日多,賣點之一是掛勾新鮮概念和資產類別,例如農產品、私募基金、新能源等,另一招徠則是獨特投資策略。該兩隻基金顯然屬於後者,其策略目標是要鎖定回報,避開波動和大幅度調整。
不過,關鍵在於基金依賴的「訊號」是否時刻都具啟示性。去年資金舞動港股,HIBOR在10月中旬曾經一度高達5.70厘,當其時港股正無限憧憬直通車,但資金開始流出﹔HIBOR最低水平則出現在11月中旬,一度跌至2.19厘,資金開始流入,而恆指則剛完成5000點調整。如此戲劇性的波幅會否再次出現,不得而知。但以近幾個月的市況而言,儘管港股動盪,李基樑表示,資金流出流入訊號並非很強,但以一年遠期HIBOR利率而言,港股資金並非緊絀。
事實上,當基金持有期貨,但未有訊號指示賣出時,有機會跟隨大市回落,故基金不一定會跑贏大市。但是,李基樑強調,以長年投資而言,假如能夠避開10%至15%的調整,複利息回報會更高。
信報
[本帖最後由iambenben 於2008-6-409:20編輯]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附件
-
Man_MSCI.gif
(16.87 KB)
-
2008-6-4 09:20